國家對作為口糧的小麥繼續實施政策保護,最低收購價穩中上調。綜合考慮小麥市場的供需格局以及行情運行情況,預計2022年小麥價格仍將高位運行,國家政策亦會引導并調控麥價維持在合理區間。
2021年,是我國小麥市場極不尋常的一年,也是比較特殊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氣候及國內外周邊市場的影響,小麥價格波動頻率、波動幅度同比偏高,尤其下半年小麥價格走勢強勁,一漲再漲,頻頻刷新高點,以至于市場底部重心較上年同期大幅上移,往年循規蹈矩的小麥在2021年的糧食市場中可謂風光無限。市場監測顯示,2021年12月末,全國主要糧油市場小麥平均價格為2835元/噸,較上年同期上漲427元/噸,漲幅17.73%,年內價格創出歷史新高。鄭商所強麥主力合約收盤價2946元/噸,同比上漲13.66%,為近11年最大漲幅。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8285萬噸,比2020年增加1336萬噸,增長2%。其中,夏糧小麥產量13695萬噸,比上年增加270萬噸,增長2%。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21/2022年度國內小麥消費總量為14515萬噸,比上年度減少211萬噸,當年度新增供給與需求連續第二年存在缺口。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現有庫存水平可滿足一年以上消費,小麥供給有充足保障。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2021/2022年度小麥庫存仍將維持在1.41億噸的水平,庫存消費比高達94.63%。我國小麥產需缺口拐點出現在2020/2021年度,玉米價格大幅上漲后導致小麥飼用替代量增加,2021年毒素超標小麥又有很大一部分流入飼料企業,小麥供需小幅收緊,國家政策從“去庫存”逐漸向保供穩價轉移。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家臨儲小麥剩余庫存量在4800萬噸左右,同比下降2700萬噸左右。市場人士認為,國家臨儲小麥庫存大幅下降,在庫存結構改善的同時,存量減少勢頭若得不到有效控制,遠期市場的調控能力或打折,進而影響到口糧供給安全,小麥供需雖無近憂但存遠慮。也有市場人士認為,盡管國家臨儲小麥剩余庫存量同比明顯下降,但仍占到國內小麥年消費量的1/3強。可以確信,目前的最低收購價小麥庫存依然對市場有著絕對的調控能力。農情調度顯示,受異常天氣影響,2021年主產區冬小麥秋播普遍較晚,10月中旬之后播種進度加快,11月底基本結束,據了解,播種及長勢好于預期;截至12月中旬,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占比分別為23%、77%,長勢基本正常。前期因播種推遲,曾引發市場對冬小麥出芽率及后期生長情況的擔憂。市場預計,新季小麥晚播,加之后期天氣變化不定,2022年春,市場對小麥生產的炒作或較往年增加。 2021年夏糧市場購銷十分活躍,制粉企業、飼料企業、儲備企業和各類貿易商紛紛入市收購,小麥價格高開高走。夏收小麥不僅全部為市場化收購,而且集中收購數量高于上年同期。截至2021年9月30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5791萬噸,較上年同期增加300多萬噸。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糧食市場自2004年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已實施了17年。而2021年夏糧收購期間,未啟動托市收購,糧食收購全部為市場收購,這也是多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情況。2021年小麥市場優質優價特征亦較明顯。受收獲期降雨及暴雨內澇等多種因素影響,夏收小麥市場以質論價,優質優價市場特征表現明顯。不同質量的小麥購銷“冷暖”不一,價格涇渭分明。毒素超標的小麥無人問津,價格較低;毒素不超的小麥遭遇哄搶,價格堅挺。據了解,夏收期間主產區質優小麥價格高于雨后小麥0.03~0.08元/斤,華北黃淮地區平均價差超過0.06元/斤。2022年國家繼續在小麥主產區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當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1.15元/斤,較2021年上調0.02元/斤。市場預計,由于新年度小麥價格有望繼續高位運行,預計2022年夏收市場啟動最低收購價收購的概率仍然不會大(或難以大范圍啟動),購銷將更加趨向市場化。與此同時,小麥市場優質優價的定價法亦將會表現明顯。 2020年,我國玉米供應偏緊、價格上漲,玉米、小麥價格倒掛使得大量小麥進入飼用領域,從而拉動小麥市場購銷火爆,支撐小麥價格跟隨走高。而2021年,尤其下半年小麥價格雖然也頻繁上漲、不斷沖高,但市場的引擎基本為面粉企業推動,而飼用對市場的支撐效應相對上年是減弱的。2021年12月下旬以來,華北黃淮地區玉米、小麥價差為-90元/噸,華南地區-160元/噸,分別較新麥上市初期回落485元/噸和350元/噸。市場反映,由于小麥價格高企、玉米價格下跌,玉米、小麥價差逐漸回歸理性,部分飼料企業已更改配方使用玉米。此外,還有一部分飼料企業使用進口谷物或使用糙米混合生產飼料,對小麥的需求也在減少。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21/2022年度飼料消費及損耗為3560萬噸,比上年度減少240萬噸。市場人士認為,由于全球小麥減產,國際小麥價格飆升,出口國出口供應收緊,進口國“搶麥”情緒高漲。小麥作為口糧,雖然我國市場基本面供需相對寬松,但飼用替代、人畜爭糧也導致小麥庫存下降較快。為了保障口糧安全,預計2022年小麥將會逐步退出飼料市場,重新回歸主糧價值本位。 據初步統計,2021年我國政策性小麥年度總投放量6931.36萬噸,較上年減少8394.64萬噸;實際成交量2871.79萬噸,同比增加548.79萬噸;成交率41.43%,同比提高26.27個百分點。按照往年慣例,進入第四季度,政策性小麥拍賣投放便會重返市場,面粉企業多從政策性小麥拍賣渠道獲取穩定糧源。而2021年四季度,政策性小麥拍賣雖然啟動,但僅10月份進行了兩次拍賣活動,共投放小麥105.2萬噸,實際成交92.68萬噸,成交率為88.09%,此后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便處于暫停狀態。由于拍賣投放暫停,用糧企業糧源只能從流通市場中獲取,貿易商成為市場小麥供貨的主角。盡管流通市場小麥供應偏緊,但各級儲備小麥輪換銷售較往年同期增加,一定程度上補充了臨儲小麥停拍的暫缺,緩解了用糧企業的采購焦慮。據了解,目前臨儲小麥剩余庫存量在4800萬噸左右,較上年同期下降2700萬噸。有市場主體認為,由于國家臨儲小麥庫存下降較快,在國內產量預期“擔憂”和國際供應緊張的情況下,作為市場重要調控手段的臨儲小麥庫存肯定會用在刀刃上,何時投放、投放數量、投放方式、投放區域等將會更加靈活,保供穩價也會與時俱進,政策性小麥調控目的將會從過去的去庫存轉向穩定市場價格、保障口糧安全上來。在2021年的國際糧食市場中,小麥的表現十分搶眼。一方面,小麥是重要的口糧,全球疫情導致的供應鏈錯位問題尚未恢復,再加上全球通脹引發糧價上漲,小麥價格高位震蕩;另一方面,全球小麥主產國紛紛出現減產,使得供應緊張,從而引發全球“搶麥”情緒高漲。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小麥價格已經連續6個月上漲,美國CBOT小麥期貨一度上漲到近9年高位,歐洲小麥期貨價格也徘徊在近14年高位附近,2021年以來,全球小麥價格已經累計上漲27.31%。當前,多家國際機構預測,2021/2022年度全球小麥供需偏緊,主要出口國新季小麥生產形勢不佳,預計國際小麥價格仍將高位運行。海關數據顯示,2021年11月我國進口小麥75萬噸,同比減少7.2%;1月至11月累計進口小麥883萬噸,同比增加17.8%。當月美國墨西哥灣硬紅冬麥(蛋白含量12%)離岸價直接折人民幣1.23元/斤,比優質麥產區批發價低0.28元/斤;配額內1%關稅下,到岸稅后價約1.75元/斤,比國內優質麥銷區價格高0.24元/斤,價差比上月擴大0.01元/斤。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我國小麥進口來源國和進口品種將更趨多元化,但國際小麥價格上漲可能抑制我國進口,2021/2022年度我國小麥進口量800萬噸,同比將減少243萬噸。綜觀2021年的小麥市場,國內、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市場行情震蕩加劇。由于小麥生產、收儲、消費的季節性特征相對明顯,加之結構性供需矛盾仍存,行情變化多體現于階段性市場及品種市場上。從純貿易和經營的角度來看,2022年小麥市場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中,如何抓住季節性波動與區域性供需所帶來的市場機會仍然非常必要。(原文刊登于2022年1月11日糧油市場報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