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下半年難以長線走高
近期,國內外玉米期現貨價格聯袂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但市場看跌情緒卻沒有增強,預計未來玉米價格將趨穩。與此同時,由于預期新季玉米豐產、進口玉米和高粱等替代數量較大,再加上國內玉米市場社會庫存同比增加,下半年玉米難以出現上半年那樣的長線走高行情。
玉米長勢轉好
進入6月中下旬以來,一場又一場降雨天氣在我國玉米主產區先后出現,不但很好地解決了墑情不足問題,而且高溫高濕的天氣還加快了玉米生長發育的進度,再加上各產區農民及時追肥和加強田間管理,我國新季玉米豐產可期。
據了解,我國麥茬玉米主產區河南省今年農作物的夏播面積在9000萬畝左右。其中,糧食作物6800萬畝以上,包括玉米5500萬畝。與此同時,河南省周邊的河北省、山東省、陜西省等北方地區的麥茬玉米播種面積多呈現穩中有增格局,主要是農民種植玉米投入少、收益高。目前,河南省及周邊省份已進入傳統的多雨季節,預計玉米長勢將好于往年。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東北三省一區的春播玉米生長狀況轉好,預計單產提高將有效彌補種植面積下降及晚播對產量的不利影響。數據顯示,我國東北三省區春玉米常年播種面積在1000萬—1400萬公頃,正常年景時的玉米總產量為9000萬—12000萬噸,占全國玉米總產量的40%左右,是我國最大的玉米商品糧來源地。
今年年初,尤其是春播季節,東北三省一區疫情多發,再加上部分地區有些干旱,導致大豆、玉米出現了晚播現象,但出苗情況良好。隨后,東北三省一區多次出現降雨天氣,令玉米長勢很快就得到了扭轉,當前的整體長勢已與正常年份持平或略好。
整體來看,由于高溫多雨天氣增多,當前我國春播與麥茬玉米均長勢良好,豐產前景較為樂觀,預計將有效增加新季玉米市場供應量。
進口替代品數量較為穩定
海關等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為16454萬噸,同比增長18.1%。今年1—5月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為6652萬噸,同比僅下降0.2%,其中大米和玉米的進口量超過了2020年。分品種來看,我國5月進口小麥67萬噸、玉米208萬噸、高粱167萬噸、大麥80萬噸、大米66萬噸、大豆967萬噸。作為國產玉米的替代品,1—5月我國小麥進口總量為442萬噸,同比只下降了4%。1—5月我國玉米進口總量為1139萬噸,同比僅下滑2.9%。當前我國除了進口烏克蘭、美國玉米以外,還從巴西、緬甸等國進口,進口多元化格局明顯。
另外,5月我國大米進口量激增98.7%,1—5月大米進口總量為292萬噸,同比增加29.6%。5月我國高粱進口量激增171%。高粱作為玉米的主要替代品種,1—5月進口總量為508萬噸,同比增加37.8%。
綜合分析,面對當前較為復雜的國際糧油市場形勢,我國正在持續構建多元化進口格局,已經有效地掌握住了進口的穩定性和主動權,糧油尤其是玉米進口渠道得到了拓展,再加上允許俄羅斯全境小麥進口,解除了加拿大油菜籽進口等,未來我國玉米市場的供應能力將得到持續加強。
青黃不接期社會庫存充足
目前,雖然國內玉米市場已進入傳統的青黃不接階段前期,但玉米價格卻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如大連玉米主力2209合約期價自6月20日至7月4日,在11個交易日內,從最高價2920元/噸最低到2681元/噸,累計下跌239元/噸。與此同時,現貨玉米價格也出現明顯下滑態勢。市場專業人士認為,除了新季玉米長勢轉好、玉米進口替代品穩定有增削弱了市場的看漲情緒以外,今年青黃不接期社會庫存較多也是導致玉米價格穩步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當市場價格出現下滑以后,在下游需求并沒有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出現增長的背景下,中小型貿易商等紛紛開始拋售,這更加劇了市場的看跌情緒,也是造成短時間內玉米價格下滑幅度較大的主要原因。
據業內人士介紹,河南大部分地區貿易商上半年收購當地產玉米的毛糧價為2740元/噸,經色選篩后凈糧入庫成本為2820—2850元/噸,當前的拋售價在2860元/噸左右,處在略虧損狀態。另外,據了解,當前南方港口、山東主銷區等的玉米價格也表現疲軟,市場供應較為充足。
(來源:期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