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最近刮了“兩陣風”,一陣是國際,一陣是國內,影響還挺大?
玉米仍在跌,跌到這個時候,大家也應該有一個“底”了。
什么“底”呢?
第一,短期內玉米由弱轉強的幾率并不大,也就是說玉米大概率仍將偏弱震蕩。
而且根據8月份國內玉米的供需報告來看,變化也不大,播種面積預計在42524千公頃,單產則在6410公斤/公頃,產量預計為27256萬噸。
第二,之前我們也說過很多次,雖然玉米在下跌,但是再大跌的空間已經很小了。
一方面,隨著小麥價格走高,退出替代,以及稻谷流拍后,玉米的需求正在回歸;另一方面,種植成本作為玉米的底部支撐,也使得玉米價格很難再大幅走低。
近期來看,玉米的走勢似乎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但是并不意味著市場是一成不變,而就在玉米弱勢震蕩的時候,市場刮起了“兩陣風”。
第一陣是國際玉米價格近日出現回漲。
8月12日玉米期貨上漲在5%以上,創下了4周以來的最高漲幅,原因是美國及歐洲雙雙下調了玉米產量的預期。
在美國農業部在上周發布的8月的供需報告中,將玉米的單產調低為175.4蒲/英畝,低于之前市場預測的177蒲/英畝,并且從優良率來看也略微走低。主要原因還是受干旱天氣的影響,部分州的玉米長勢不及預期,因此拉低了玉米的單產及產量。
而歐洲也下調了玉米產量預期。眾所周知,歐洲的情況更為嚴峻,一方面是能源的極度短缺,各項成本大幅飆升;而另一方面,歐洲正遭遇著百年一遇的高溫干旱,正威脅著歐洲的糧食產量,尤其是法國、羅馬尼亞等玉米主產國紛紛下調產量預期,使得歐洲玉米產量連連下挫。
我們之前曾說過,北半球玉米的產量約占到全球玉米產量的八成左右,因此北半球玉米的波動對于全球玉米的走勢來說至關重要,而美國及歐洲兩大產區紛紛釋放玉米減產的信號,使得國際玉米再次變得緊張起來。
第二陣風則是受國內天氣影響,東北玉米的產量充滿不確定性。
自6月份開始,東北迎來降雨,到了七八月更是暴雨連連,部分地區的農地發生了嚴重的內澇。目前已知的是主要受損區域是遼寧北部及吉林中南部地區,玉米減產幅度約在10%~30%左右,并且大概率會出現延遲上市的情況。
不過目前來看,受影響的主要是低洼地區,而平原地區受影響則不大,再加上部分地區可能還有豐收的跡象,所以二者能否互相抵消最終只能靠市場來驗證了,這個是沒法預測和猜測的。
那么,這“兩陣風”對于玉米市場會有哪些影響呢?
影響一:國際市場加大炒作,推動美玉米出口。
我國的玉米供需一直存在缺口,而進口玉米也是除了小麥和稻谷之外重要的市場補充,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進口玉米的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來自于烏克蘭和美國。而自俄烏沖突爆發后,烏克蘭港口封閉,那么就只剩下美國這一個來源了。上半年由于國際糧價持續飆升,進口玉米價格一度與國內玉米價格倒掛,因此上半年進口量同比下降。
為了增加進口來源,此前我國與巴西簽訂了相關協議,加快巴西玉米的對華出口,但是辦完各種程序及手續,最快也要到年底了,這意味著下半年我國進口玉米的主要來源仍然是以美玉米為主。
面對巴西玉米即將對華出口,美國自然不會坐看玉米市場份額被巴西搶占,那么在此之前勢必會順勢加大炒作,增加玉米的減產預期以加快玉米的出口,所以接下來國際玉米市場恐怕會有一番波動。
影響二:國內玉米產量對情緒擾動較大。
雖然東北玉米的最終產量并不確定,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雖然遼寧玉米在東北玉米中占比有限,但是影響卻并不小。
通常遼寧玉米最先上市,是東北玉米的“先鋒隊”,但如今這個“先鋒隊”出現了延遲,勢必會影響整體玉米的上市進度,進一步加重基層主體的惜售情緒,進而會擾動新季玉米的上市行情。
至于能否就此扭轉玉米的頹勢呢?具體就要看最終的收獲情況和玉米的質量情況了。
一周熱點
- 2022-08-16俄羅斯農業部調低小麥、大麥和玉米出口關稅
- 2022-08-15生豬價格一月漲超30% 下半年怎么走?
- 2022-08-158月USDA供需報告解讀及后期豆粕看法
- 2022-08-15全球飼糧市場一周要聞:歐美玉米產量預期下降,飼糧價格上漲
- 2022-08-15農業農村部2022年8月中國玉米供需平衡分析
- 2022-08-122022年7月全國飼料生產形勢狀況分析
- 2022-08-11需求跟進不足 豬價看漲情緒消退
- 2022-08-11基差貿易助力玉米企業轉型升級
- 2022-08-11豆粕中長期價格重心仍將下移
- 2022-08-10對外依存度超過八成 大豆前7個月進口量下降是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