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缺口論?
一、玉米產需缺口概述
產量與需求量是各類大宗商品研究最基礎的關注點,但并不是每一個大宗商品都只關注產量與需求量的對比,更多的是關注供給與需求及其所反映的庫存消費比的變化。玉米作為糧食類大宗商品,一方面受到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另一方面其市場化程度在不斷加深,正是由于政策與市場的不斷博弈,從而使得國內玉米供應與需求發生巨大改變,玉米產需缺口論應運而生。研究者對玉米產需缺口的關注是我國玉米市場化改革的必然結果,也將伴隨著玉米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而消失。
二、玉米產需缺口形成原因
1、2008年之前:國內玉米不存在產需缺口
2008年之前我國為玉米凈出口國,國內玉米產量大于需求,并不存在玉米產需缺口。在21世紀之交我國糧食產量出現連續下降,糧食總產量從1998年的5.12億噸降至2003年的4.31億噸,降幅15%,其中小麥、稻谷和玉米分別下降21.18%、19.15%和12.88%。為調動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和增加農民收入,國家在2004年對糧食實施“直補”和免除農業稅等政策,同時提出對小麥和水稻出臺最低收購價政策,但作為三大主糧的玉米并無此“兜底”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內玉米、大豆等農產品價格暴跌,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對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籽實行臨時收儲政策。本質上來說,臨時收儲政策與最低收購價無異,均是為提高農民收益,增加農產品產量。隨著農民玉米種植成本增加,臨儲收購價格也在上漲,玉米市場價格不斷抬升。在玉米消費中,食用消費占6%左右,飼用消費和工業消費占比為89%,玉米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得下游產業苦不堪言,甚至出現產業鏈供需錯亂現象。


2、2008-2016:不存在產需缺口但玉米供需逐漸錯亂
玉米臨儲政策施行后,我國玉米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玉米產量水漲船高,盡管玉米需求也在增長,但2008-2016年我國玉米并不存在產需缺口。由于臨儲收購價格的托市效應,2009-2012年玉米現貨價格不斷上漲且高于臨儲收購價,此時玉米收購量偏低;2013-2016年玉米現貨價格低于臨儲收購價格,每年均有大量玉米新作流入臨儲庫存,其中在2015年臨儲收購價格遭到首次下調,但收購價格仍明顯高于現貨價格,臨儲玉米收購量達到高峰為1.25億噸,占當年產量的55.56%,從而使15/16年度的國儲總庫存高達2.36億噸,超過2015年全年玉米產量。隨著臨儲庫存增多,臨儲政策的負面效應也在增大。其一,對國家來說,大量的臨儲庫存加重了國家財政的負擔,僅儲存費用每年高達600億元;其二,由于大量玉米流入臨儲庫存,玉米市場供需結構遭到扭曲,玉米下游養殖企業與加工企業要承受較高的收購價格,同時還要面臨原料供應不足的境況;其三,玉米價格的提升使國產玉米競爭力不斷下降,2015年東北玉米平均收購價是2240元/噸,加上儲存和運輸等費用,銷售價在2500元/噸附近,但同期進口玉米到岸價格在2000元/噸以下,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使得進口玉米大量增加。其四,玉米價格提升拉動玉米種植利潤保持較高水平,農民更傾向玉米種植從而擠占大豆種植面積,國產大豆產量日趨下降。



3、2016-2020:存在產需缺口但臨儲庫存可以填補
2015年底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玉米因具有超高庫存在農產品改革中首當其沖。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隨后國家發改委將玉米政策調整到“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形式,標準著玉米臨儲制度時代的結束。失去臨儲價格的托市作用,農民玉米種植收益銳減,國內玉米種植面積及產量開始下降,在玉米消費繼續提升下,玉米產需缺口從此形成。不過在龐大的玉米臨儲庫存面前,玉米產需缺口尚可以填補。據統計,在2016年玉米國儲拍賣前,玉米臨儲庫存高達2.58億噸,經過5年的拍賣,在2020年玉米臨儲庫存基本去化完成。

4、2020至今:產需缺口論盛行
隨著2020年玉米“去庫存”完成,國內玉米自身供需受到市場更多關注,由于國內玉米供不應求導致產需缺口產生,如何填補產需缺口成為市場關注熱點,從而玉米產需缺口論盛行。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7年我國開始出現玉米產需缺口且超過1000萬噸,2020年產需缺口達到最大為2150萬噸,不過近兩年國內產需缺口有所縮小,1月份玉米供需平衡表顯示本年度供需缺口降至1300萬噸左右。產需缺口的存在為我國玉米價格持續上漲并保持高位提供一定支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產需存在缺口并不意味著供需存在缺口,隨著我國進口玉米的增多、飼用谷物對玉米的替代及國儲一次性玉米的投放,我國玉米供需總體保持平衡。
三、玉米產需缺口的填補
填補玉米產需缺口的常用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向國外進口、使用小麥或稻谷替代和國儲一次性庫存投放,不過三種手段均具有一定局限性,這也是產需缺口論盛行的原因。
1、國外玉米進口
玉米作為主糧類大宗商品,其進口一直受到進口配額的制約。從2004年起,玉米進口配額始終保持720萬噸,其中配額內關稅為1%,配額外關稅為65%。不過在2009年之前,我國玉米產量充足且有剩余可供出口;從2010年至2019年,由于我國玉米臨儲庫存的存在,玉米進口量均在配額內且配額使用率較低;2020年以后,玉米臨儲庫存去化完成疊加中美經貿協議簽訂,我國進口玉米量大增并超過配額,并且玉米進口主要國家由烏克蘭轉向美國。由于國際玉米價格上漲疊加進口玉米超出配額導致我國進口玉米到岸稅后均價上升,2021/22年度進口玉米到岸稅后均價高達2876元/噸,首次超過國內產區批發均價的2641元/噸。
2、小麥或稻谷等替代
同樣作為主糧,小麥和稻谷因淀粉含量較高,可以對飼用玉米進行替代。不過飼用稻谷對玉米的替代主要受國儲投放量的制約,統計顯示2020/21、2021/22年飼用稻谷投放累計成交2500、2940萬噸,對飼用玉米形成一定補充,2023年市場傳聞定向稻谷將投放1800萬噸,投放量的減少原因在于去年干旱導致稻谷產量降低引起庫存下降,同時稻谷拍賣的底價也會上升;小麥對飼用玉米的替代量主要取決于麥米價差,2020年和2021年由于小麥現貨均價普遍低于玉米現貨均價,小麥替代需求大增,對玉米價格上漲形成制約。玉米的替代品并不止小麥和稻谷,同時也包括進口高粱和碎米等,不過其他替代品的數量均較少。
3、國儲一次性投放
國家一次性儲備糧是國家政策性糧食的一種,為了消化政策性糧食庫存,通過一次性儲備糧可以將國家政策性糧食進行新陳置換,實現推陳儲新。統計顯示2021年我國一次性儲備輪換玉米累計投放1035萬噸,成交928萬噸,成交率90%。通過一次性儲備玉米的投放也能補充一定玉米供應,不過每年一次性玉米輪換量較少,其作用總體有限。
四、2022/23年度玉米產需缺口影響
玉米產需缺口論作為玉米供給側改革下的產物,其本質反應的是玉米供不應求的供需形勢,隨著玉米市場化進程的逐步推進,當玉米產需缺口能夠得到順利的填補之后,產需缺口分析終將向供需平衡表中的庫存消費比分析轉變。不過目前玉米產需缺口仍是分析玉米供需的重要工具,農業農村部顯示近兩年我國玉米產需缺口在不斷縮小,主要原因在于玉米消費增量小于產量增量,從而預示著我國玉米供需環境雖不樂觀但正逐步得到改善。不過目前來看改善程度可能有所折扣,原因在于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擴種大豆工程,如此勢必擠占玉米現有種植面積,且部分省份已經發布大豆種植補貼方案,補貼政策均優與往年。不過一號文件同時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進程,可以預見當玉米生物育種產業化在社會形成規模后,我國玉米產量將得到進一步提高,玉米產需缺口論終將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來源:美爾雅期貨一周熱點
- 2023-05-26我國畜牧業綜合競爭力全球第五
- 2023-05-26關于批準發布《蛋雞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糧生產技術規范》等2項團體標準的通知
- 2023-05-26第九屆 "國際動物腸道生態與健康(中國)高端論壇"(第一輪通知)
- 2023-05-26愛綠動態丨熱烈慶祝2023家禽球蟲防控技術交流會(山東站)勝利召開
- 2023-05-26飼料糧價格下行致成本支撐減弱 需求不振養殖端陷入虧損
- 2023-05-24《經濟日報》:豬肉價格為何持續低迷
- 2023-05-24肉雞生產國巴西因禽流感宣布進入動物衛生緊急狀態
- 2023-05-23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畜牧研究院一行蒞臨大北農集團考察交流
- 2023-05-232023年4月份全國飼料生產形勢
- 2023-05-232023年4月四川省飼料生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