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懵了!玉米剛跌又漲了,接下來會發生啥?
隨著小麥走勢逐漸水落石出,市場的動蕩心態也逐漸減小,至少不再像之前那樣擔驚受怕了,市場的關注重心也逐漸向玉米轉移。
但是相比起小麥,近期玉米的走勢讓人有點懵。
一方面,當前玉米正處于青黃不接的時候,余糧不多,供應偏緊,以及再加上成本等因素,支撐著玉米價格。
而從行情上來看,小麥在動蕩的時候,玉米一直保持著穩步上漲的局面,山東上量一直處于低位,價格總體以漲為主,而東北也受收購影響,保持著上漲的局面。
但是我們之前也分析過,這種上漲恐怕并不能持續太久。
一是今年以來,可以看到,糧食市場總體走勢都是一個回落的趨勢,小麥、大豆等均向理性回歸,自然玉米也不例外。
二是玉米的需求缺口正在縮小,供應不斷增加,需求卻持續走弱。
比如,去年國內玉米是增產狀態,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玉米產量為27720.3萬噸,比上年增加了465萬噸,漲幅為1.7%。
雖然近兩年在擴種大豆的政策下,玉米與大豆的爭地比較明顯,但是對于玉米的政策依然是保供,雖然面積上有所調減,但重點在單產上發力。
根據農業農村部6月份發布的供需報告顯示,玉米播種面積約為4347萬公頃,較上年增長了40萬公頃,預估單產為6.49噸/公頃,較上年增加了59公斤/公頃,這意味著今年玉米總產量仍是一個增長的趨勢。
而進口方面,增長更為明顯。
2020年我國進口玉米數量達到了1129萬噸,首次突破了玉米的進口配額限制,而在2021、2022乃至2023年,玉米的進口量依然龐大,均是超出配額的狀態。
再加上今年小麥價格走低,以及大量芽麥流入飼用領域,進一步擠占了玉米的需求空間。
而需求方面,玉米的主要需求缺口來自于飼用,但是今年豬價持續偏弱,養殖戶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且消費不給力,大幅抑制了豬價的抬頭,使得飼料需求明顯走弱。
再加上進口及小麥等替代增長,玉米的需求被壓縮,對玉米支撐走弱。
這也是為什么前幾天玉米開始走跌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上漲支撐動力不強,市場又變幻莫測,很難持續上漲。
但是僅跌了兩天,近日玉米又突然回漲了,這就讓市場有點看不懂了。
剛跌又漲,這又是什么邏輯呢?
在新農觀看來,玉米剛跌又漲的背后,既有剛性支撐,也有情緒推動。
首先說剛性支撐。
雖然供應壓力龐大,但是對于玉米貿易商仍然是有期望的,畢竟前兩年玉米高位震蕩,再加上當前青黃不接。
再加上成本等因素支撐,玉米有階段性的剛需缺口。
從最為明顯的山東玉米到貨車數量來看,處于偏少的狀態,即便是放量也未超過500。
而另一方面,玉米反漲受情緒影響更多。
玉米市場的供需基本變化不大,而市場的動蕩更多來自于情緒方面。
比如,近期的天氣炒作對糧食市場就產生了一定影響。尤其是厄爾尼諾的強勢回歸,東北地區出現低溫寡照的現象,而美國持續的干旱,也使得美玉米價格開始上漲,雖然說變數仍然較大,但對玉米市場仍然產生了階段性的影響。
所以,玉米出現這樣的波動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更難的問題還在后面,即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
短期來看,玉米呈僵持狀態的概率較大。
也就是說,玉米漲跌均難,更多的可能是繼續震蕩波動。因為互相牽制的因素太多,漲跌均有限。
但長期來看,價格重心仍然面臨回落的趨勢。
雖然說天氣炒作是市場的慣例,真實影響有多大仍然存疑,但南美增產的概率較高,且對美國及中國的影響不大,整體可控。
因此后續市場要留神,警惕玉米逢高走弱,而隨著市場逐漸進入玉米重點關注期,上秋玉米恐怕又是一場風雨博弈。
一周熱點
- 2023-07-06意外利多提振 菜系集體走高
- 2023-07-06豬價年內跌幅已超20% !丨頭均虧損為179.9元,業界預計三季度末前后有望企穩回升
- 2023-07-06農業農村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 部署安排農業防災減災工作
- 2023-07-05飼用豆粕減量替代技術入選2023年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
- 2023-07-05豆粕半年報:寬幅震蕩、近強遠弱格局明顯
- 2023-07-05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關于《生豬屠宰質量管理規范(第三次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 2023-07-04生豬價格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 國家將啟動年內第二批中央豬肉儲備收儲工作
- 2023-07-04關于批準發布《飼料添加劑 乙氧基喹啉》等2項團體標準的通知
- 2023-07-04飼用豆粕減量替代技術入選2023年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
- 2023-07-04年內第二批豬肉收儲來了!專家預計下半年豬價維持底部震蕩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