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首次連續六年增產 收儲政策遭遇考驗
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是糧食收儲方面最重要的兩個政策。一個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一個是為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以及穩定物價。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今年夏糧總產量達到2467億斤,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連續六年增產。“增產是否能夠讓農民增收?國家儲備糧又是否起到了順價托市的目的?”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夏糧豐收、秋糧即將收獲的時節,前往糧食主產區東北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采訪。
“最低收購價政策不錯,但農民享受不到。”黑龍江省產糧大縣樺南縣明義鄉清茶村農民梁吉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家都知道國家為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出臺了最低收購價,但農民的糧食從來也賣不上好價錢。“我們擔心每年都是這樣,國家不斷提高收購價,但每年享受惠農政策的,卻并非是農民。”
樺南縣樺南鎮隆勝村農民王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每年的糧食都是賣給糧販子(也稱“經紀人”),因為糧庫根本送不進去。“一方面沒有指標糧庫不收,另一方面送去糧庫也評不上等級。”梁吉田告訴記者,老百姓都知道國家有最低收購價,但農民卻都不愿意去糧庫賣糧。以大豆為例,國家最低收購價為1.85元/斤,拉到糧庫可能連1.72元/斤都賣不到,再搭上運費,連保本都困難,更別提掙錢了。“但農民賣給糧販子的糧食他們一轉手賣給糧庫,價格卻要比1.72元/斤高不少。”
據記者采訪了解,出臺和提高最低收購價,國家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農民賣糧難,讓農民豐產能增收。但事實上,這卻給與種糧無關的相關利益鏈條帶來了“財源”。
與此同時,臨時收儲政策也在遭遇重大考驗。從7月22日到8月11日進行的四次國儲玉米拋售情況來看,四次國儲拍賣,成交率均不足總數的一半,最高成交率為47.91%,最低成交率僅為36.39%,雖然成交總量超過了300萬噸,但相比較4000萬噸的國儲庫存,壓力顯而易見。
“90%糧食都在國家手里,貿易糧市場拉動不起來,糧食一直放在倉庫里,再過一個多月,馬上又是秋糧的收儲旺季。”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一家民營糧庫主任樂成告訴記者,庫容壓力非常大。
收購價低了,農民豐產不增收;收購價高了,加工企業又承受不了……
市場價格拉得太高,CPI指數跟著往上升;市場價格較低糧食賣不出去,倉庫又會“腸梗塞”……
“即要保證糧食安全,又要打通流通體系堵塞的情況。”黑龍江省委黨校教授姜國忠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糧食行業,需要一個統籌長效的調節機制。
一周熱點
- 2022-09-27農業農村部研究部署四季度生豬穩產保供工作
- 2022-09-27全球玉米庫存預計創下12年來新低
- 2022-09-27豆粕減量替代勢在必行
- 2022-09-27農業農村部:當前生豬生產和供應形勢持續向好
- 2022-09-26市場供應預期增加 生豬遠月期價重挫
- 2022-09-26全球飼糧市場一周要聞:宏觀擔憂vs產量下降 飼糧價格有漲有跌
- 2022-09-26豆粕現貨價格持續高企 養殖企業積極探索減量替代方案
- 2022-09-2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 第601號
- 2022-09-23喜報丨大北農集團榮膺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示范企業
- 2022-09-22湖南省飼料生產情況(2022年8月同比及環比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