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穆懷明在日前舉行的“光大2004中國投資論壇”上說:“銀行是否加息不加息,需要觀察6、7月份物價變動水平之后才有可能做出決定。”穆懷明認為,2003年以來,中國全面的物價上漲有著復雜的背景,從時間上看,目前還難以肯定上漲會不會持續下去;從政策背景來看,這次物價上漲是在政府沒有追求通貨膨脹的條件下發生的,糧食產品的不足是造成本輪物價上漲的主要供給因素,以信貸資金發放的投資需求快速增長對生產資料的價格增長起到的決定性的作用是推動本輪物價上漲的主要需求因素。穆懷明說,以傳統的居民消費物價上漲為特征的通貨膨脹屬于傳統的貨幣穩定問題;與此同時,注定資產價格的上升屬于目前中央銀行所關注的金融穩定的問題。實際上,翻開歷史,我們就會知道,上一次的通貨膨脹也是由農產品的上漲而引起。
2003年下半年,物價全面上漲的動力引擎為不起眼的農產品——豆粕(各界人士可查資料)。豆粕的上漲導致了其上游產品大豆的上漲,而大豆的上漲導致了同樣是糧食作物的玉米的上揚,玉米的上揚又導致了小麥價格的上揚,繼而導致其它連動貨物價格的上漲,包括鋼筋、水泥等的直線上升。現在國家正實施宏觀調控,在信貸規模上,在土地供應、房地產等等方面,千方百計使上漲的過快幅度能平抑下來。市場經濟,價格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以大豆為例,如果國家有關部門一味抵制巴西大豆進口,在目前的調控還不完全奏效之時是不明智的,唯有把國際上便宜的大豆拉進來,使其下游產品豆粕以及食用油價格下調,才能使其它工業產品相應降下來。如果今年小麥、菜籽豐收,才不致于使飼料等農產品的價格上升,一旦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控制不住,物價肯定會有新一輪的上漲,這樣,國家宏觀調控就會失敗,通貨膨脹就會發生。
總之,放開進口便宜大豆是促使居民消費品——食用油價格下降,農業生產資料——豆粕以及飼料價格下來的主要因素。如果采取強制的抵制,不但會發生貿易爭端,而且是與國家宏觀調控相違背的,同樣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