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市場上關于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利弊之爭一直十分激烈。近期市場價格的深幅下跌,也同樣引起人們的擔憂。其實,凡事有利必有弊,不同利益群體自然有不同的看法,而這種看法也會隨著情勢的改變不斷調整。許多短期行為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還會為市場體系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在農產品價格策略與保護農民利益等問題上,我們就存在著一些需要澄清的認識。如果這些認識不加以澄清,勢必影響到市場的正常運行以及期市功能的有效發揮,而農民利益也將無法得到真正保護。
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一柄雙刃劍解決“三農”問題是近年來政府工作的重點,也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不可否認,農產品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夠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由市場形成,由于市場的傳導效應,相關產業鏈產品的價格經過市場整合后將趨于相對平衡。因此,農民真正能從漲價中獲取多大利益很難評估。
農產品價格的周期性大幅波動,是一種由綜合因素引起的市場行為,因此相關產品都會在同一周期同步漲落。由于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產品價格上漲,農民的種植成本大幅上揚,因此,在市場機制下,光靠政策或人為推動農產品漲價,很難保證農民收入提高的穩定性。
由于農產品是基礎性產品,從農業經濟、農民整體利益以及國家宏觀經濟戰略角度分析,在當前情況下,農產品價格水平處于高位有以下不利之處:一、不利于農副產品特別是農業加工、轉化產品的出口競爭。如肉、蛋等產品出口已大幅萎縮,且獲利空間很小。二、加大進口成本。我國目前已成為原糧、原棉等的進口國,而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上揚,支持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價格水平。三、增加進口量。國內價格上揚,使進口農產品的獲利空間打開,進口量增加將在后期對國內農產品產生制約作用。另外,農民自身又是農產品的消費者,因此農產品尤其是大豆價格的大幅上漲并無益處,因為目前我國年大豆進口量已占總消費量的50%強,全國農民不僅大量食用豆油、禽蛋產品,而且飼料場、養殖場也大量使用豆粕。
解決“三農”問題需要更有建設性的政策取向有關專家認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農業看農業”,以作出更長遠的宏觀規劃。其實,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開始了一些探索:重要糧油產品種植的“直補”、農產品科研的強化和加大投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及農村稅費改革等等。
日前,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決定今年全面放開糧食市場,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積極穩妥地進一步推進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市場人士認為,這一政策的落實,將使農產品市場的市場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將從機制上為農業的長遠發展、農民利益的切實保護提供應有的市場條件。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它將比農產品漲價更能給農民帶來直接、長久的實惠。農村稅費改革能降低農民生活成本和農產品生產成本,能讓農民直接感受到國家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
維護市場的相對穩定、兼顧市場各方的利益應是我們最優的戰略選擇。因此,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以全局利益為重,兼顧市場各方的利益。有關專家認為,我們只有遵循市場的內在規律,堅持以市場化理念和邏輯思維,理性看待農產品市場價格循環波動等問題,才能共同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設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