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BOT大豆和連豆走勢均出現了近強遠弱的格局,筆者認為應根據陳豆、新豆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不同生產年度的合約,正確把握和看待近期的大豆走勢。
一、辯證看待陳豆、新豆合約的走勢分化
1.CBOT陳豆7月合約自6月4日的低點800點到6月23日917.5點,走出了較為有力的反彈勢頭,這波反彈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國內壓榨強勁與出口的恢復。NOPA公布的5月壓榨報告表明,美國國內的壓榨需求為1.09億蒲式耳,較4月的1.05億蒲式耳出現了的回升。上周的出口銷售報告顯示,當周大豆凈出口銷售9.67萬噸,出口需求較前周增加,這給本來就緊張的美國國內庫存帶來更大的壓力。
根據普查局的大豆壓榨報告,到5月份為止,美國大豆的總壓榨量為10.74億蒲式耳,與本年度總預計壓榨14.75億蒲式耳比只差4億蒲式耳,這意味著6、7、8三個月的平均壓榨量只要保持在1.3億蒲式耳左右就可以了。從歷史數據看,這一數字是很容易實現。近期美國國內的活豬和活牛價格連續上漲,目前國際市場的活牛價格處于較高水平,已經連續6個月上升;活豬的價格已經連續6個月上升,因此可以預見美國國內的壓榨需求很難在后期出現大幅萎縮。在出口需求方面,我們可以看一下美國的出口數據,截止到6月10日,本年度已經累計銷售大豆2422萬噸,在余下的三個多月里要完成預估2448萬噸的總銷售也很容易,雖然出口需求相對于國內需求可能相對存在一定的變數,但僅就以上兩點看,我們基本可以判斷2003/2004年度的大豆期末庫存出現進一步減少的可能性很大,這意味著美國留給下一個市場年度的大豆庫存會更少。
2.新豆在陳豆反彈的帶動下走勢趨穩,但對美國新豆產量以及南美大豆明年大豆產量大幅增加的預估壓制了新豆合約價格的走高,新豆11月合約近期一直在650~700美分之間振蕩。由于新豆產量預估較高,隨著6月底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的確定,7、8月份天氣對大豆單產影響將變得至關重要,因此天氣情況將成為決定新豆合約后期價格走向的決定性因素。
雖然目前新、陳豆價格走勢有所分化,但是陳豆庫存緊張所引發的反彈將對新豆價格帶來推動,而新豆目前良好的種植情況反過來又限制了陳豆的反彈。這兩股力量相互作用于目前的CBOT大豆價格,因此新豆后期的生長情況將成為影響陳豆反彈高度的潛在因素,而陳豆的繼續緊張所導致的期末庫存的減少又會限制新豆的大幅下跌。因此我們預計這種現象將會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持續,直至新豆產量情況應得明朗,換句話說,就是要繼續關注美國的天氣狀況。
二、國內大豆市場壓力猶存
筆者認為前期大豆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國家宏觀調控和禽流感滯后效應導致的豆粕消費不振。現在看來,國內市場進入6月以來有所恢復,6月份進口大豆較上月增加,6月中上旬到港進口大豆147萬噸,而5月份整月共進口的大豆僅有84萬噸。6月中上旬國內進口大豆壓榨總量為92.65萬噸,較5月分同期的61.02萬噸增加31.63萬噸。另外,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恢復了對中國部分禽肉制品的出口,不久家禽產品出口也將全面解禁,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養禽業的出口危機,也刺激了部分地區的養禽業,前期持續清淡的市場成交量開始上揚,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的飼料批發價格也呈現出止跌趨穩態勢,而且麩皮、米皮糠、次粉等家禽類用量較大的飼料批發價格出現小幅上揚行情。現在豆粕現貨市場正隨著養殖業飼料采購緩慢好轉出現報價穩定狀態,豆粕價格企穩可支持大豆后市進一步反彈。因此,可以說市場已經經歷過最困難時期的考驗,雖然國內豆粕市場需求仍然處于比較低迷時期,但繼續萎縮的情況很難出現。因此從目前看來,國內大豆不存在大幅度的下降空間。
但目前正值豆粕替代品的大量上市之時,養殖業的恢復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豆粕走穩帶動大豆后市大幅上漲的動能依然不足。隨著中巴大豆貿易爭端的解決,相信不久從南美進口大豆將恢復正常,這樣前期擔心的9月大豆供給緊張應該不會出現,9月合約的上行壓力加大。因此筆者預計,國內大豆后市會繼續保持振蕩反彈走勢,需求的緩慢恢復將帶動價格反彈,但南美大豆充裕的供給以及對新豆良好的預期將制約反彈的高度,估計連豆會走出較為復雜的行情,價格波動區間3300~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