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豆產業出現嚴重危機
據統計,我國大豆年產量1700萬噸左右,而需求量卻超過4000萬噸,需要大量進口已是不爭的事實。當前我國對進口大豆的依存度已達到61.9%,2007年適逢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遭遇干旱,對進口大豆的依存度進一步上升。隨著我國大豆進口貿易的急劇膨脹和國外大豆加工企業的大量涌入,致使國內大豆產業遭受重創。
國產大豆銷售困難,價格不斷下降。記者日前在黑龍江省部分農業主產區采訪時,豆農向記者反映最多的就是價格問題。他們說大豆進口增多以后,自家地里的大豆越來越不值錢了,2006年降到了每斤0.96元,已經低于0.99元的成本價格。今年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干旱造成大豆減產已成定局,受災最重的地方減產要達到七至八成,癟豆殘豆不少,根本賣不上價。據農業部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1-9月份黑龍江省大豆平均價格為每斤1.16元,比前三年平均價格下降8%。2007年6、7月間大豆價格有所回升,農民卻大多在上年秋收時就將手中大豆低價賣出,沒有獲得價格上漲的利益。
大豆生產收益銳減,面積萎縮。大豆價格的持續下跌,導致大豆生產效益銳減。以黑龍江省為例,2005年黑龍江省大豆畝純收益為71元,比前三年平均值減少38.3元,減幅達35%。2007年由于干旱,不少農民連本錢都收不回來。由于生產大豆比較效益低,嚴重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大豆種植面積減少。2006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了737萬畝,主產區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比上年減少了417萬畝,2007年面積進一步縮減,長此以往,國內大豆生產將面臨被擠垮的危險。
大豆主產區農民面臨生存危機。全國大豆生產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安徽、河南、山東等省區,全國常年種植大豆的農戶約5000萬戶,涉及約1.5億左右的農業人口,約占農業人口的16%。其他省區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較好,農民可以選擇種植其他作物,增加收入。而作為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省,大豆年產量和種植面積均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豆農50%以上的家庭收入來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區種植大豆近2000萬畝,當地種玉米積溫不足,種小麥效益更差,種植大豆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當地40余萬戶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如果大豆生產全面崩潰,這部分農民將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大豆油脂加工產業和進口貿易已基本被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所掌控
專業人士分析,我國大豆產業的危機不僅如此,更嚴重的是國外資本對我國大豆加工和貿易環節的控制,致使大豆相關產業有完全受制于人的潛在危險,嚴重危及國家食品安全。
國外公司大量涌入,內資油脂加工企業紛紛倒閉或被外國企業并購。我國入世后,美國的ADM、新加坡的Wilmar、嘉吉、邦吉、托福、來寶等國外跨國公司先后在中國投資建廠和并購我國大豆油脂加工企業,新建加工能力在100萬-300萬噸大型油脂廠4個,收購了山東日照油脂廠、大連華農南京油脂廠、湛江油脂廠等國內大型油脂企業十余家,并在全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0多家企業參股控股持有股份。由于這些跨國公司貿易加工一體化,其利潤可通過貿易和加工兩個方面獲得,但內資企業貿易與加工脫節,僅是通過加工環節獲得利潤,難與跨國公司抗衡,致使國內近一半的油脂加工企業倒閉或被跨國公司低成本并購,存活的企業中有三分之一處于休克狀態。而國外跨國公司在我國油脂加工行業的低成本擴張還在加劇。目前,全國還在開工的97家大中型大豆加工企業中,外商獨資或外商參股的企業有64家,占66%,國外跨國公司已基本控制了國內大豆油脂加工市場。
大豆進口貿易已基本被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所掌控。從2005年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大豆進口量超過我國進口總量的60%,外資控制著這些企業的大豆采購權,跨國糧商在我國大豆加工業或獨資或參股經營,參股但一般不要求控股,如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30%的股份,卻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購權,同時,也掌控著美國、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產地的收購、倉儲和出口碼頭設施,控制著全球大部分大豆貨源,使我國不僅在國際大豆市場上沒有話語權,而且在國內大豆市場上也失去話語權,大豆進口時間、數量、價格已基本被國外參股控股企業所掌控。
大豆相關產業發展有完全受制于人的潛在危險。目前,我國的大豆加工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延伸到飼料加工、畜禽、水產養殖、營養保健、包裝、化工、環保、軍事、醫藥、紡織服裝、航空、航天等領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國內大豆生產消亡,大豆將完全依賴進口,各相關產業的發展將受制于人,進而影響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我國食品營養所需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來源將受制于人。由于大豆加工和貿易已被外資掌控,如果大豆生產全面崩潰,我國的大豆供應及飼料工業、畜禽、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將全面受制于外國,傳統豆制品、肉、蛋、奶及水產品等的供應將面臨挑戰,嚴重危及我國食品安全。
保護和發展我國大豆產業已成當務之急
專業人士提出:鑒于大豆進口貿易的急劇膨脹和外資對國內油脂加工企業的并購步伐加快,我國應及時采取國際貿易救助措施,對大豆及豆油進口總量進行有效調控、加大對大豆生產者和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開展反壟斷反傾銷調查等措施以保護和發展國內的大豆產業。
措施一:對大豆及豆油進口總量進行有效調控,使國內市場供需處于平衡狀態。通過出臺年度大豆及豆油進口指導性計劃,對大豆、豆油進口總量進行有效控制,并根據期末庫存進行適當調整。同時控制大豆進口節奏,根據國產大豆上市銷售旺季,調整大豆進口的時間和數量,在每年的10、11、12三個月限制進口,以減輕對國產大豆市場的沖擊。并指定國內相應機構對大豆進口實行統一招標采購,防止外國公司利用價格杠桿通過關聯貿易逃避稅收,確保我國對大豆、豆油進口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措施二:加大對大豆生產者和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采取支持主產區建立穩定的大豆生產基地、開展農機化建設、支持大豆科研開發等,穩定大豆播種面積,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同時進一步擴大補貼范圍,對主產區大豆生產實行全面補貼,以保護大豆產業和農民種豆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
措施三:加強對大豆市場的監督管理。認真執行行業準入制,限制外資進入油脂加工行業,對外國公司并購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進行嚴格控制。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國內大豆加工和貿易企業聯合,組建產業集團,提高自我保護和市場競爭能力。強化期貨市場管理,禁止外資進入國內大豆期貨市場。對通過變通方式已經進入的要堅決清理。積極引導和支持內資大豆生產、貿易、加工組織或企業利用期貨市場規避風險。國家有關部門已在沿海地區建立了大豆交割庫,同樣應在主產區建立交割庫。縮短交割現貨時間,減少倉儲費用,使主產區大豆在交割方面消除區域差異,更具公平性。
措施四:開展反傾銷反壟斷調查。國外大豆的大量涌入已使我國主產區自2005年以來大豆的效益比前三年平均值下降了35%,農民收益已出現了負增長,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已垮掉一半,給我國大豆及相關產業和農民利益造成了嚴重傷害,具備了進行反傾銷反壟斷調查的基本條件。同時,啟動緊急稅率措施,提高大豆進口關稅,保護中國大豆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