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持續三年的棉花、大豆臨時收儲制度正式謝幕。國家發改委獲悉已啟動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各地正在緊鑼密鼓制定具體方案。
6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在保護農民利益前提下,推動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和農業補貼政策,逐步向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棉花、大豆目標價格先行先試,究竟能不能保障農民收益?能不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理順上下游關系?記者前往新疆、黑龍江等地實地調研探訪。50多歲的阿布力肯是新疆庫爾勒市的棉農,種植棉花400多畝。2011年以來,國家指定企業按臨時收儲價格入市收購,他幾乎不操心銷路。
阿布力肯:敞開收的,不擔心,種多少不愁賣不出去。
不過,今年臨時收儲制度取消,政府不再是“買家”也不再托市干預價格,這意味著阿布力肯得自己和收購企業談價格。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對于價格波動,國家通過目標價格補貼制度補貼農民。
發改委: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對試點地區生產者給予補貼;高于目標價格時,不發放補貼。
實施目標價格補貼,最主要的變化是由之前托市“暗補”變成了“明補”種植戶。中國價格協會會長王永治:
王永治:目標價格既考慮了市場決定價格供求問題,也考慮了政府必要的補貼,體現了對農業對農民的支持。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放開大豆、棉花市場和價格。2008年以來,國際市場價格相繼出現暴跌,為保護農民利益、穩定農業生產,國家開始實施臨時收儲政策。初期效果立竿見影,但隨著臨時收儲政策常態化,負面效應漸顯。
受影響最大的當屬下游棉紡企業。棉花收儲價格從2011年的19800元/噸提高到20400元/噸。但國際棉價卻一路下行,2013年進口棉比國內棉每噸低4420元。為了減輕棉紡企業壓力,國家允許企業按照配額購買進口棉。福建某紡織企業負責人介紹,每買3噸國內棉,才有1噸進口棉的配額。
負責人:每購買100噸的國儲棉,然后它給你配套1:3的進口棉花配額,實際是鼓勵你買國儲棉。
巨大的價差造成成本居高的同時,棉花質量的下降也令企業頗為頭疼。執行臨儲政策以來,中間商將高等級棉花和低等級棉花混搭賣給中儲棉,成了行業潛規則。廣東德泰紡織總經理陳嬌蘭直言,他們很怕從國儲庫里買棉花,紡織品的質量根本沒法控制。
陳嬌蘭:你拍一捆掛的牌子是3級,結果大部分國內要占70%或60%是4級或者5級,質量達不到要求,有的真的是沒有辦法用。
在大豆領域,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介紹,2013年國內外差價每噸達到540元,企業加工國產大豆越多,虧損就越多。
劉登高:原來主產區大大小小100多個企業,原料都進了國庫進了中儲糧。讓他們高價收購他們不干,80%停產,倒閉50%以上。
下游企業拿不到低價原料的同時,中儲糧的倉庫卻“糧滿為患”,國家為此占用的資金多達2000多億元。此外,臨儲政策本意是要保護農民利益,但效果并不明顯。采訪中,新疆庫爾勒市一種植戶告訴記者,棉農議價能力不強,收購企業存在壓級壓價現象,錢都給中間商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