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一年,我們國產大豆的行情,真可謂是一路坎坷,就如下面這首小詩寫到的:
“春節轉眼要來到,市場豆子賣的少。
一是確實沒人要,二是工廠休息早。
三是外國進口潮,四是快要過年了。
二零一六豆類年,許愿事業步步高。”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事業輝煌,財源廣進!言歸正傳,目前,我國經濟增速正處于高速向中低速轉換的過渡期,產能過剩、需求疲軟等問題困擾著我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可能面臨著市場上農產品供給充裕,價格下行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去面對,共同去改變,這也需要我們來對現有的大豆政策有更充分的理解。
中央一號文件下發 對大豆行業的影響
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到了三點:一、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制定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二、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三、加大對農產品出口支持力度,鞏固農產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
過去,我們面對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時,往往會強調國內大豆的自給率,希望通過關稅或者其他方式來限制進口。現在政策下發后,我們還要從自身出發,發揮國產大豆的優勢,主動面對來自國外進口大豆的低價沖擊,提高國內生產能力,加大自身農業發展力度,使得我國農業有信心走出去,來迎接市場的挑戰。
利用現有政策 充分應對市場轉變
目前我國正在試行的《大豆目標直補政策》,旨在政府不再對大豆進行過多干預,而是將供給、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交還給市場,用市場的力量來代替政府的干預,這樣就會給未來我國大豆產業面臨來自國外市場更強有力的競爭來打好基礎。
現階段面對來自國際上進口大豆的激烈沖擊,我們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做好充分的準備來應對市場上的轉變。我們要利用我國人口基數大,市場需求面積廣的優勢,加大對進口大豆監管力度,使得“進口大豆榨油,國產大豆做食品”成為現實。國內大豆不僅要在質量、安全上保障優于進口豆,也要在自身信譽度上下功夫。近些年,我國食品領域受到信譽危機,從早些年的蘇丹紅,到近些年的地溝油;從肉制品里的瘦肉精,到蔬菜中的毒豆芽;這些都使得國外產品在與我國產品的競爭中占得先機,這就是導致大家覺得“外國的月亮比國內圓”的最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大豆市場行情偏淡,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取消了大豆臨儲政策,使得國內大豆市場直接暴露在國際市場的殘酷環境中,直接導致國內大豆價格大幅下降,農民種植效益明顯下降,播種面積減少趨勢明顯。但每個政策的下發,都是對我國大豆產業的一次考驗,也是我國未來國策的體現。而我國大豆產業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內種植生產成本較高,大豆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進口產品替代明顯。如何在國內國外帶來的“雙重擠壓”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現階段的國內大豆行情雖然陰霾漫天,但依舊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