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寒冬徹骨已然來襲,前文筆者說過,12月的豆粕價格仍有走強可能,我們對豆粕市場后市不應多持悲觀態度,畢竟“冬天以至,春天還遠嗎”。當然,12月的主體行情仍會受到中美貿易關系左右,但除了中美貿易關系外,還有什么對豆粕后市會帶來波動呢?中國糧油信息網分析師韓宇想分享一下個人觀點。
巴西大豆進口即將開始
傳統上,中國進口的美國大豆大部分是在第四季度購買,第四季是美國大豆主導市場的時期,因為這個時候巴西大豆還在成熟過程中。然而,國內進口商現在回避美國大豆,因中美貿易關系仍不明朗影響,國內進口商擔心遇到進口美豆限制措施。當然,由于近期中美貿易關系有所改善,巴西大豆自種植以來國內市場對其關注度并不是很高,但是筆者可以很負責的告訴諸位,巴西大豆在今年乃至明年春節前期或徹底代替美豆,成為國內進口大豆供應主體,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點,國內市場對巴西大豆的進口量已經成為主體。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進口了653萬噸巴西大豆,高于上年同期的338萬噸。另外,巴西出口裝運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和12月期間巴西大豆出口量可能達到近700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50%。雖然這使得中國近幾個月大量購買巴西大豆,造成豆粕和大豆庫存高企,并不利于國內豆粕價格走強,但現階段市場整體仍以巴西大豆為主,也為巴西大豆種植帶來的刺激性提振。
另外,巴西大豆的種植進度及收割時間都較去年提前很多。從11月初開始,巴西農戶已經種植約60%的2018/19年度大豆作物,相比之下,上年同期為43%,五年平均進度為41%。播種進度比一周前高出14%,仍是歷史最高紀錄。這意味著今年巴西農戶可能提前收獲大豆,收獲日期將創下歷史最早紀錄。其中,在巴西大豆主產區帕拉納州西部和馬托格羅索州中部地區,收割工作可能于12月下半月開始,比正常時間提前了10-15天。雖然收獲初期上市的大豆數量不會很龐大,但是1月份巴西大豆收獲上市數量將會增加,并在2月份達到高峰。即使收獲初期大豆數量不會很大,但是巴西大豆收獲的消息可能對國際市場造成心理影響,并阻礙美豆進口國內的同時,國內市場或將更多側重于巴西大豆。
通過上述兩點因素,使得國內進口大豆側重逐漸轉入巴西大豆,并且巴西大豆上市周期提前,淡化了中美貿易和談的結果對國內進口大豆影響的同時,中美貿易磋商對豆粕利空的作用。因為,中美是否會握手言和,12月末巴西大豆依舊會令國內進口大豆供應維持寬松狀態。
國內豆粕供需面弱勢平衡
除了巴西大豆外,國內豆粕供需面也仍有值得我們細細思考的問題。眾所周知,現階段國內豆粕庫存壓力有限,整體豆粕供應并不寬松,但由于國內豬瘟炒作較為嚴重,加之中美貿易和緩炒作較多,導致市場需求低迷的情況下,令國內豆粕現貨價格并無明顯支撐。但筆者想借此機會,好好跟大家聊一下國內豆粕供需面究竟如何。
首先,如上圖所示,紫色的豆粕庫存整體呈上升走勢,而紅色的豆粕未執行合同明顯呈現下落態勢,其明顯反映出市場整體對豆粕需求不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11月國內市場整體炒作中美貿易和緩,進而市場擔心后市進口大豆供應充足的情況下,豆粕現貨價格或將整體穩中緩跌。但筆者上面說過,無論中美貿易關系是否改善,其實國內進口大豆后市供應依舊相對寬松,致使市場擔憂的因素是多余的。加之1月1日美國對中國加征2500元關稅仍有可能執行,或令市場對后市采購豆粕積極性有所增強。
其次,國內豆粕供應或將縮減。由于現階段國內豆油庫存維持高位,加之沿海油廠陸續計劃12月中上旬停機檢修,導致國內油廠整體開機率將下調的情況下,豆粕供應或將縮減。另外,雖然12月國內進口大豆船期依舊充足,但由于進口大豆成本較高,且豆類產品走貨低迷,令油廠整體榨利不佳的情況下,油廠開機積極性或將減緩,且前期未執行合同較多,或導致油廠對豆粕存在觀望心理,而減少豆粕供應。
最后,市場需求并非一味剛需。如上圖所示,11月市場整體對豆粕采購量較10月整體減緩較多,但11月末豆粕成交量卻較當月前期明顯改善,除去11月末豆粕價格呈現新低外,實際上,雖然豬瘟炒作確實影響國內豬肉價格走強,但國內生豬存欄基數依舊維持高位,使得12月國內豆粕依舊仍有較為客觀的市場需求。
綜上所述,除去中美貿易關系外,豆粕市場仍有較多看點,并非僅僅一個貿易戰就能帶動豆粕整體市場,多因市場恐慌心理過多,筆者仍希望大家冷靜面對12月豆粕后市。值得注意的是,國內菜粕等其他蛋白原料價格對豆粕價格仍存在壓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