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周,美豆期價圍繞900美分震蕩反復。受到中國恢復進口美國大豆消息的沖擊,國內豆粕期價一度跌破2700元/噸整數關口,最低下跌至2650元/噸。
中國恢復進口美豆,采購節奏和關稅變動引關注。上周三,貿易商表示中國購買了至少150萬噸美國大豆,印證了此前市場對中國將恢復美豆進口的傳言。隨后,美國農業部周四公布,民間出口商向中國銷售2018/2019年度大豆113萬噸,證實了交易商前一天報告的部分銷售。但由于整體采購數量有限,不足以提振當前低迷的美豆期價,市場等待后續的采購和關稅變動的進展情況。市場預計繼上周中國采購150萬噸美國大豆之后,本周中國采購規模可能超過100萬噸。
目前,美國豆農的售糧進度僅為45%~50%,低于往年同期的售糧進度60%~65%,出口商預計今年美國農戶手中的大豆庫存或轉入2019年度進行銷售,同時美國政府將會給予農民第二輪80美分/蒲式耳的補貼,也令美國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和資金等待基差反彈后再進行銷售。
南北美出口競爭升級,中國商業買需是重點。雖然市場寄希望于美國大豆出口銷售形勢出現明顯改善,但從12月下旬開始,隨著南美巴西新作大豆的收割上市,美豆市場還將面臨與南美市場關于大豆出口份額的競爭。近 階段,南北美進口大豆升貼水的變化值得關注。
自中國市場重啟美豆采購以來,美灣和美西大豆貼水報價穩中走強,同時,進口美國大豆關稅尚未取消以及國內油廠榨利深度虧損的情況下,中國油廠對遠期美豆的采購積極性不高。
巴西方面,所有報價船期的貼水都有不同幅度走弱,近月下跌的幅度超過遠月。美灣1月船期基本與巴西持平,2月船期以后已經比巴西價格昂貴。一方面,由于全球非中國買家需求快速轉向巴西,另一方面,考慮到中國對美豆的短期采購為政策性購買,接下來市場關注的重點還是商業買船的回升。
厄爾尼諾概率上調,南美大豆豐產預期升溫。美國國家氣象局下屬的氣候預測中心發布的月度預測報告顯示,官方認為今年冬季將出現弱厄爾尼諾的幾率上調至90%,顯著高于上個月氣候預測中心預計的80%;本輪厄爾尼諾持續到明年春季的幾率為60%,同樣高于上個月預計的55%~60%。
無獨有偶的是,秘魯氣象機構ENFEN維持對厄爾尼諾的監測狀態,因其發展的有利條件仍然存在。隨著多家氣象機構對厄爾尼諾發生概率的上調,厄爾尼諾隨之可能帶來的影響令市場高度關注。從歷次發生厄爾尼諾的年份來看,均有利于大豆作物生長,從而提升南美和北美大豆的產量。這將減弱市場對南美大豆生長期的天氣炒作預期,令美豆期價難以獲得天氣升水。因此,在美豆庫存居于歷史高位的背景下,短期美豆期價反彈空間受限。供應壓力增加,豆類期現價格聯動下挫。
受中國恢復進口美國大豆消息的沖擊,國內豆粕期貨價格出現下跌,豆粕現貨市場隨之而來的是價格的崩潰式下跌。按照目前船期推算,12月份進口大豆到貨量約650萬噸,明年1月份到貨量600萬噸,2月份暫時不到300萬噸,具體仍要看后期的裝船進度。
目前巴西舊作采購基本結束,中國市場在等待巴西新作大豆的供應上市,按照去年的進度推算,截至2019年1月中旬,巴西大豆收割量預計在400萬~500萬噸,這部分量預計在1月底能夠裝運到港口運往中國。由于當前油廠壓榨深度虧損,加劇了進口利潤的惡化,2019年1月份以后船期進口仍舊大幅虧損,這也制約了進口大豆數量的增幅。
同時,國內豆粕現貨需求表現明顯疲軟,終端以執行合同、按需采購為主。中間環節貿易商出貨節奏緩慢,終端提貨節奏放緩,令油廠豆粕庫存壓力有增無減,部分油廠催提貨現象明顯。但市場已經提前反映出油廠壓榨利潤惡化和豆粕的去庫存預期,同時成本端的支撐仍是豆粕現貨和近月報價的主要支撐,這也將制約豆粕價格的下跌空間。
綜上所述,豆粕市場供應壓力的峰值尚未顯現,油廠主動降榨的力度將決定豆粕去庫存的進程。雖然短期豆粕受到成本端的支撐,下跌空間相對有限,但市場需求的疲軟也將拖累豆粕價格,表現為反彈乏力的特征。短期豆粕價格弱勢格局很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