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豆播種面積增加,單產提升,提高了我國大豆自給率,迎來加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我國大豆整體加工能力較弱,尤其是目前大豆主產區油脂加工企業生產困難,出現了守著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不敢加工的“怪現象”
◇目前考驗國產大豆產業振興的關鍵,是解決好大豆的去向和利用
5 月16 日,黑龍江墾區五大連池農場農戶正在搶播大豆 陸文祥攝/ 本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眼下,東北大豆播種接近尾聲,《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東北部分地區調查發現,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提高,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增長,新技術不斷推廣,加上去年大豆單產提高,業內人士因此認為,國產大豆振興迎來新契機。
與此同時,在主產區,國產大豆加工仍然較弱,由于價格倒掛,一些油脂加工廠“守著大豆主產區,不敢加工”,大量油脂企業停產、關閉。采訪中,基層干部和農民擔心,隨著面積和產量的增加,今年銷售壓力恐將增大。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用好“大豆牌”,不僅增面積,還要解決銷路問題,大力支持國產大豆精深加工,抓住機遇,加快國產大豆產業發展。
國產大豆重整旗鼓
蔡成駕駛著一輛大馬力農機正在播種大豆。這位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村村民告訴本刊記者,今年種了300畝大豆,比去年增加了200多畝。同江市綠農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津江說,自己所在合作社今年種了1萬多畝大豆,比去年增加2000多畝。
最近,黑龍江省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富強帶領他的團隊每天工作15個小時左右,剛播種完8萬多畝大豆。李富強說,前幾年大豆改種玉米,大豆效益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這兩年在國家政策引導下,種大豆的積極性又回來了,今年比去年多增加5萬多畝。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大的大豆主產區,面積和產量約占全國一半。記者調查發現,在多重因素下,今年農民、種糧大戶和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種植大豆積極性提高,種植面積增加,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振興迎來加速發展的窗口機遇期。
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林豐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侯文林介紹說,種植大豆,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地力,而且大豆施肥、防病更輕松,種、收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黑河市農業農村局一位負責人說,今年黑河市重點推廣高蛋白、功能性大豆油脂專用品種,相比去年增加了200多萬畝,預計總播種量可達1500萬畝左右。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部門了解到,去年該省大豆種植面積5351萬畝,今年預計將增加10%以上。除東北地區外,安徽、山東、河南等傳統大豆種植省份也積極響應大豆振興計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大豆意向種植面積增長16.4%。
單產正在跨過400斤
不僅大豆面積增加,從去年來看部分大豆主產區單產也不斷提高。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了黑河市大豆萬畝示范田建設,去年大部分地塊畝產接近400斤。李富強把這一成果歸功于農業科技。
“啥地塊,播啥種子,施什么肥,怎么進行田間管理,專家都會提出建議,我們按照建議種出來的大豆比其他地塊產量高不少。”李富強說,這幾年農作物輪作、深松整地,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地力,也是高產的重要原因。
“經常有農民來問,我培育的高產高蛋白品種產量如何,在哪兒能買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李艷華培育的高產高蛋白品種東生7和東生17,受到黑龍江省三、四積溫帶農民的歡迎。黑龍江省海倫市前進鎮自新村大豆種植戶付正武去年種了4000畝大豆,選擇的就是李艷華培育的品種,蛋白含量在40%以上,畝產超過400斤。
李艷華向本刊記者解釋說,我國大豆平均產量比較低,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多在坡地、山崗地等地塊種植大豆,拉低了平均產量,“在好地塊畝產量達到400斤非常普遍,甚至有的農戶每畝產量達480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大豆嚴重依賴進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一些業內人士分析,國產大豆面積增加,單產提升,有利于提高大豆自給率,國產大豆產業將迎來加速發展的機遇期。
“守著大豆主產區不敢加工”
記者調研發現,這些年國產大豆加工產業得到一定發展,但整體加工還較弱。甚至在大豆主產區,一些油脂加工企業停產、關閉,出現守著我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卻不敢加工的怪現象。
黑龍江吉慶大豆蛋白油脂有限公司以加工大豆油為主,其設備具備年加工30萬噸大豆的能力。公司董事長張恩志告訴記者,公司已停產1年多,主要原因是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含油率低,高油脂的大豆收不上來,普通大豆加工就虧損,國產大豆出油率比進口大豆低三四個百分點。
九三糧油工業集團黑龍江省內的一家分公司以生產豆油、飼料豆粕為主,由于原料不足,已停產20多天。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盡管這兩年國產大豆價格有所下降,但與進口大豆相比仍有差價,出現價格倒掛。一方面種豆戶對現在每斤1.7元左右的市場價格不認可,出現惜售心理;另一方面油脂加工企業又嫌貴,收購積極性不高,出現不敢收的情況。
數據顯示,目前巴西5月船期進口大豆到港完稅成本不足3000元/噸,而我國國產大豆產區收購價格即達到3400元/噸左右。據黑龍江一位大豆業內人士介紹,黑龍江省一度曾有大豆加工企業300多家,其中日處理200噸以上的有80多家。受進口大豆沖擊,多數企業都處于停產、轉產、關停狀態。目前,以蛋白粕、食品粕、飼料粕加工的200噸以上浸出工藝的加工廠不足二十家。
佳木斯市一停產多年的油脂加工廠負責人戚兵說,國內外大豆價格倒掛,國產非轉基因大豆豆油、豆粕在價格上沒有優勢,加工即虧損,一些油脂加工企業“守著大豆主產區卻不敢加工”的現象比較普遍。
黑龍江省相關部門一季度數據顯示,全省大豆加工企業開工率及開工企業產能利用率持續較低,實際加工量6.59億斤,同比減少0.52億斤。
針對黑龍江省內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受進口豆粕、豆油沖擊而停產、倒閉的現象,業內人士希望,加大對大豆終端產品市場惡意競爭、低價傾銷、產品假冒摻混低質偽劣等行為的處罰力度。
同時,戚兵、張恩志等人希望,國家出臺系列扶持大豆主產區加工的特惠政策,借助產糧油大市縣補貼,通過對大豆加工進行貼息、電價運費補貼等形式來壯大大豆產業,助力大豆振興。
購銷不暢平添新憂
記者從黑龍江省相關部門了解到,去年以來,黑龍江省大豆收購進度同比放緩,省內加工企業效益低、貿易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抑制,價格整體水平同比下降,持續低位運行,市場觀望氣氛較重。
據了解,黑龍江大豆的本地銷售,以國儲、個體糧商購銷、企業收購為主。但是隨大豆保護價收購政策的終結,國儲收購量逐年遞減。在面向全國銷售的黑龍江各大豆產區糧點,糧商也隨著購銷大豆利潤越來越低、銷售風險越來越大等原因減少收購。
記者在基層調查中,農民普遍反映,最近幾年下鄉收購大豆的經紀人越來越少了,坐村糧點也逐漸減少收購量,農民手中的大豆遲遲難以出手,賣豆難不時出現。加上加工企業沒有帶動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黑龍江大豆產業沒活力、沒動力,做不大、做不強的尷尬局面。
由于黑龍江大豆油脂、蛋白加工企業少而小,大豆本地消化吸收能力也比較有限,除一部分被當地企業消化吸收,一部分作為種子,加工豆腐消耗以外,大部分需要外銷。今年在面積和產量有望增加的情況下,基層干群擔心下個收購季大豆價格和順暢銷售出現問題。黑龍江省糧食部門統計的3月份數據顯示,加工企業大豆收購平均價格1.69元/斤,價格按3386元/噸的均價計算,同比降低122元/噸。
“大豆產業振興的關鍵,是解決好大豆的去向和利用,能否順暢銷售將成為一大考驗。”一些種糧大戶表示,國家政策利好,讓農民感到欣慰,但大豆銷售困難,又讓農民陷入困境。今年農民種植大豆意愿提高,到了秋季新豆集中上市,扎堆賣糧,大豆市場可能還會低迷,價格將持續走低,銷售壓力也將增大。
專家建議,今秋大豆主產區購銷一旦出現滯緩,相關部門要盡快啟動應急預案。如中儲糧等國有糧食企業及時入市加大收購量,鼓勵多元化市場主體收購,加大宣傳,讓農民懂行情、不惜售,保護農民利益和種植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