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報道:今年,國內外豆粕走勢分化。美豆市場很早就開始關注庫存高企的問題,其非商業凈空單達到同期最高水平。然而,國內油廠買船緩慢,盤面利潤豐厚但現貨利潤無法鎖定。國外市場的壓力未有效傳導至國內。5月之前,國內豆粕價格維持區間振蕩走勢。5月初,豆粕價格開始上漲。之后,美豆播種進度延誤,國內跟隨美豆加速上漲。6月中旬,國內豆粕價格開始下跌。
對于下半年的價格走勢,需要重點關注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其中,6月的面積報告就令人意外。受陰雨天氣影響,玉米(1931, -5.00, -0.26%)播種進度遲緩,市場認為其面積大幅縮減,棄種面積預計在800萬—1000萬英畝,而6月之后出現了有利天氣,大豆(3387, -21.00, -0.62%)種植面積就相對正常了,棄種面積最多200萬英畝。
6月的面積報告發布前,受玉米播種不及時可能轉換成大豆、農民本身的種植意愿等因素影響,市場對美豆種植面積的分歧很大。
然而,實際情況是:玉米種植面積只比3月公布的意向面積減少100萬英畝,反而比去年增加260萬英畝,大豆卻比3月公布的意向面積減少460萬英畝,更比去年減少920萬英畝。
回想3月報告,當時市場就認為美豆種植面積的調減幅度不夠。當時,大豆、玉米比價處于正常水平。而到實際種植階段,大豆、玉米比價顯著走低,屬于歷史同期最低水平。今年,大豆和玉米的種植總面積為171.7百萬英畝,去年為179.3百萬英畝,減少的數量基本上就是棄種的數量了。
3月報告和6月報告的調查背景已經發生了大的轉變,兩個面積幾乎沒有可比性。筆者根據最新的面積數據以及可能調低的單產對平衡表進行調整,美豆庫存仍有近7億蒲式耳,庫存消費比為16.6%,也屬較高水平。此外,玉米庫存消費比為13.6%。面積報告的效應通常只有一兩天,后續還是看天氣狀況和優良率水平。美豆雖然大幅去庫存,但市場反應平淡,說明對基本面還是不看好。同時,新的庫存消費比水平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大豆、玉米比價過低導致大豆不好做空的問題。玉米市場的供需平衡表不足以支撐目前的價格。
綜上所述,美豆供應依然寬松,玉米市場也不樂觀,給豆粕下跌提供了空間。國內豆粕需求乏力,這可以從生豬存欄持續下降、肉雞價格迅速回落、豆粕市場提貨轉淡中看出來。近期交易時,把握豆粕的做空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