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都給小編留言,臨近秋收,可為啥我們國產的大豆還是收購的比較少,而進口大量依然源源不斷的涌入市場。
其實小編一直想和大家伙說說這件事,國家之所以大量進口大豆主要是出于產量,政治,經濟三個原因,一方面滿足國內大豆需求,另一方面完成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
1 產量不足
國內總產量不能滿足總消耗量,進口效益比擴大種植效益更為可觀。據數據統計我國大豆每年的產量將近1500萬噸,但每年它的消耗總量卻達到過億噸的規模,產量不高,占耕地面積較大。
2政治因素
在我國加入WTO開始,我國只有放開大部分的市場,外國的市場大門才能相應的對我們開放,我國因為加入世貿組織,擴大國際市場貿易迫不得已接受了世貿關稅和貿易關稅,放寬對國外大豆等產品的進口條件。除此之外呢,還有一系列其他因素,比如說我國的大豆品種較為落后,美國的大豆補貼等等。
3經濟因素
結合我國自身的因素,大豆本身就是一種產量不是很高但需要大量耕地面積的植物,如果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并且占用大面積耕地用來種植大豆實在是得不償失,最關鍵的是,我國產出的大豆無論是質量上還是品種上都不算是上乘,與之相比就大豆而言,似乎進口是考慮了一切利弊因素后最為穩妥,合適的選擇。目前正在種植關鍵期,各位在種植過程中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進行解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