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豆收購井然有序,國儲、企業、期貨等主體入市對行情沒有太大影響,大型貿易商產生囤貨心理。對于咱們老百姓而言,目前的大豆價格依舊是令人“不滿意”
東北各地大豆收購井然有序,國儲、企業、期貨等主體入市后對產區行情沒有太大影響,大型貿易商對目前的“底價”產生囤糧念頭;而小戶因資金、倉容等存在壓力,多采取循環方式向就近的收儲庫點轉移,這類商戶市場報價均在微薄利潤下操作;市場多在“就低不就高”的狀態下選擇這些小戶。上周,東北大部分地區氣溫陡降,不少地區降雪或降雨阻斷了收購進程,加上許多豆農對優質豆源存有濃厚的惜售心理,明顯緩解了產區的上市壓力。
東北地區的吉林、內蒙古、黑龍江等產區除部分優質類單一品種價格比較突出外,其他主流豆源價格與運輸優劣勢關聯性密切。蛋白含量在39.5%~41%之間的這類豆源運輸劣勢區毛糧收購價多在3200~3260元/噸之間,而優勢區收購價在3300~3400元/噸之間;商品豆裝車報價劣勢區在3440~3500元/噸之間,優勢區3580~3640元/噸,但流入南方市場后價格基本持平。
產區貿易商收購價明顯進入低谷,國儲、企業、期貨等收購主體認為是最適宜的入市價點,在產區收購壓力集中體現之時,打破預期提前入市,但收購標準幾乎相同,視不同區域和質量,凈糧入倉價多在3380~3480元/噸。
各收購單位今年對蛋白含量要求較嚴,均為低于39%拒收。這些入市收儲單位的價格基本按市場機制體現,與貿易商的心理預期差距偏大,產區大戶見無利可圖,便滋生囤積念頭;而小戶因面臨資金、倉容困擾,利潤雖薄但尚能維持周轉。因此,產區商品豆報價也多接近糧庫入庫價格,而市場仍在觀望。產區豆農多認為現行價格較低,部分種地大戶惜售心理明顯加劇,加上短暫的雨雪天氣阻礙收購進程,相互作用下收購壓力也遇到“喘息”機會,但產區近期依然沒有太多利好。建議市場放棄觀望,對東北豆適量增加補庫,防止特殊天氣出現而增大入庫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