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豆粕市場都知道的一個信息就是現貨價格要掉了,隨著大豆逐步到港,油廠開機率提高,現貨市場的緊張局面終于要有所緩解了,但是由于這次北方地區部分油廠停機時間較長,市場緊張的局面也不會一兩天內就馬上改善的,油廠開機后總要執行一些前期的合同或者基差合同,所以市場從供應緊張到供應寬松,不會一步到位,需要邁幾個臺階才能實現。
至于市場這個緊張局面徹底緩過來之后,中國一季度大量采購的大豆紛紛到港會不會對市場供應形成巨大的壓力?思考這個問題時不得不跟現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大背景聯系起來,這是一個特殊的背景,在這個背景之下會發生很多打破人們認知的事情,比如美股可以兩周內熔斷4次,逼得美聯儲趕緊打開印鈔機無限量發錢;比如原油價格能跌到負值,以后看K線圖還得注意電腦屏幕以下的空間……大豆是需要大量進口的農產品,而且每天需要消耗一定的數量,在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存在風險的時候,即便當下大豆供應格局、包括運輸環節都還算正常,接下來有沒有豆仍然需要提前考慮。下半年是美豆的市場,美國又是新冠疫情的重災區,這些都是一些實際存在的風險。在這個背景之下國內大豆到港以后能有產生多大的壓力?結合一下未來幾個月甚至未來一年的全球大豆供應鏈上的形勢來考慮,“豆粕人”也許能得到一個不那么絕對的答案。
就在國內現貨價格從高位開始試探性下跌的時候,豆粕期貨價格已經跌回了3月份的啟動價格附近。4月份的價格下跌,期貨比現貨顯然跌的要早,要快。對于接下來進入交割月以后的期現靠攏形勢,期貨由于前期跑的快,如果要靠攏,必定要等等現貨,是期貨在原地歇歇等現貨加速趕上?還是退回去主動拉短跟現貨的差距?每個人的想法和期待都是不一樣的,劇情到底怎么發展,觀眾說了不算,決定權在編劇(市場)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