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安全一直是近年來的重要話題。我國作為大豆主要進口國,如何降低大豆進口依賴始終是重要一環。2月13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簡稱《一號文件》),進一步聚焦“三農”,保障糧食安全,并再次提出大豆油料擴種。
財聯社記者采訪獲悉,在《一號文件》的政策指引下,有關部門將進一步大力推動大豆擴種與科研技術推廣,對于大豆產業發展尤為重要,今年我國大口進口依賴度有望進一步降低。同時,產業端方面,企業還需加大研發力度,加強中試(中間實驗)示范力度,形成科企協同合作。
政策支撐大豆擴種
進口依賴有望連年降低
《一號文件》指出,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支持東北、黃淮海地區開展糧豆輪作,穩步開發利用鹽堿地種植大豆。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實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統籌油菜綜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輪作,大力開發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支持木本油料發展,實施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落實油茶擴種和低產低效林改造任務。深入實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
自2004年開始,迄今已有13份“一號文件”關注大豆生產,特別是自2019年“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以來,到今年已連續第四年聚焦大豆的種植推廣。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家指導組組長楊文鈺表示,“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引下,中央與地方政府將進一步大力推動大豆擴種與技術科研推廣,對于大豆的產業發展尤為重要。中國每年需要1.2億噸大豆,還有9000萬噸的缺口,大豆擴種能進一步降低大豆的進口依賴,保證我國的大豆需求與糧食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我國大豆和油料擴種取得優秀成績,種植面積達1.54億畝,比上年增加2743萬畝,是1958年以來面積最高的年份;產量則邁上2000萬噸臺階,比2021年增產389萬噸,創歷史新高,大豆自給率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
而今年初的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強調,持續用力擴種大豆油料,統籌安排好糧豆棉豆輪作,擴大適宜地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多油并舉擴面積增產量,今年再擴種大豆油料1000萬畝以上。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廣則成為了解決大豆進口依賴的重要技術,我國6億多畝玉米地,如果能推廣復合種植,將極大增加大豆產量。“帶狀復合種植讓玉米不減產不少收的同時,每畝多收100公斤大豆,是解決大豆增產的一個底盤與核心技術。去年,我國在降低大豆進口依賴上取得了優秀成績,降低了3個百分點的進口依賴度。今年在《一號文件》的指引和中央支持下,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并提高單產,并進一步降低進口依賴。”楊文鈺表示。
完善種植補貼提高積極性
科企協同解決根源問題
此外,《一號文件》指出,在大力擴種大豆油料的同時,還需要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實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
對此,楊文鈺表示,“我們國家單獨種植大豆的收益仍然較低,所以需要完善補貼來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假如把單作大豆的補貼加上帶狀種植的補貼一起來調動農民積極性,對降低大豆進口依賴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從企業端來看,大豆油料的擴種仍需要相關企業的鼎力執行,推動大豆種業公司建立育、繁、推一體化的技術體系,主要選育、銷售公司自有品種,逐步形成公司種業品牌。同時,還需要企業研發并推廣實現具有品種潛力的高產技術,不斷提高品種產量。此前,某上市企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公司將持續推動大豆種質研發,同時今年將繼續響應號召推廣大豆擴種。”
在楊文鈺看來,“企業方面的根本問題是能夠看到長遠效益的企業非常支持,但是注重短期效益的企業就不一定能夠認識到大豆擴種的重要性。企業多數注重眼前,少數比較注重長遠,不愿意投入,企業還是需要加大研發力度,加強中試(中間實驗)示范力度。對我們科研單位形成支撐,加強科企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一號文件》在大豆擴種的基礎上,同時提出了豆粕減量替代行動。而在去年的9月份,農業農村部召開的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工作推進視頻會上,對如何進一步推進豆粕減量替代就已進行了深入探討,豆粕減量替代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對進口大豆的依賴,也能讓養殖企業降本增效,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升。
相關企業也正大力落地執行,近日,牧原股份表示,將與元素驅動(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大力發展低蛋白日糧技術推進替代資源研發生產,促進節糧降耗。不過,楊文鈺表示,“進口大豆目前主要用于飼用榨油,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大豆蛋白是所有植物蛋白里面最優質的。所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還是需要大豆擴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