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豆跌得一批,中國卻突然猛購美國大豆!怎么回事
今年的糧食市場備受關注,因為總體來看,整體糧價均呈下行趨勢。
比如說玉米吧,相比往年,玉米的強勁勢頭已明顯減弱了;
再比如小麥,更是落下了1.6元的神壇,并且現在連1.5元也快守不住了;
大豆雖然還要半死不活地僵持著,但相比去年也是跌了不少,而且在需求不振的情況下,也快撐不住了。
而就在市場在為大豆走勢擔憂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則消息,直接令市場炸鍋了。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加大了對美國大豆的采購。
數據顯示,截至11月9日當周,美國大豆凈出口量為392萬噸,創下了自2012年以來最高周度銷售紀錄。
而其中對華出口的數量為261.5萬噸,此外還有72萬噸被運往未知目的地,但通常也被認為是中國。
這一連串的操作引發了市場不小的關注。
今年國內大豆已跌得一批,進口大豆突然增量,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但今年大豆的走跌,其實早有預兆。
去年秋收之際,國產大豆價格走出了一個高開的格局,一度漲到了2.8至2.9元/斤,但是隨后便開始高開低走,豆價開始不斷滑落。
最后中儲糧開收,并且不看蛋白,才將將穩住了價格。但是也造成了一個怪圈,即由于市場價遠低于收儲價,于是大量的大豆只能運往糧庫。
而到了今年,這一趨勢就更加明顯,所以今年干脆大豆直接走低,連國儲收購價格也足足比去年低了兩毛多。
那么,問題來了,國產大豆為啥跌了呢?
主要問題是供需失衡。
這幾年我國大豆的增產速度比較快,2021年時大豆產量還只有1640萬噸,到2022年就增長到了2028萬噸。
產量雖然上去了,但是下面需求沒跟上,或者說接不住。
不僅需求疲軟,就連加工企業也沒有準備好承接這部分突然增加的產量,更別說今年需求更差。
所以大豆的下跌是有其必然性的。
而另一方面,進口大豆卻在不斷增長。
以今年上半年為例,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豆累計進口數量達5258萬噸,同比增長了13.6%。
其中5月份最猛,沖到了1202萬噸,同比大增了24.3%,更是刷新了月度進口的歷史紀錄。
這么一對比,11月份中國大量進口美豆也是小巫見大巫了。
雖然根據大豆用途不同,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市場,國產大豆主要用于食用領域,而進口大豆則主要用于飼料和壓榨。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進口大豆對國產市場完全沒有影響。
一方面,因為我國大豆對外依賴較大,因此國際大豆市場的風吹草動都會引發國內市場的波動。另一方面,國產大豆也可以進入壓榨市場以平衡供需關系,但如果進口大豆較多,那么也就阻斷了國產大豆的這條需求通道,進一步擠壓國產大豆的需求空間。
那么,問題又來了,當前國內食用需求疲軟,國產豆步步走弱,為何進口大豆卻不斷激增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今年巴西大豆天量增產,使國際大豆市場供應激增,豆價整體走跌,性價比優勢凸顯。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需求國,自然要抓住這個機會進口大豆。
二是從大豆進口來源看,上半年主要是巴西豆,到了下半年尤其是年底,是美豆的進口高峰。
此外,由于天氣導致巴西物流受阻,也促使中國買家轉向采購美國大豆。
那么,隨著進口大豆激增,會不會進一步影響國內大豆呢?
答案是影響有限。
因為國內大豆市場孱弱,主要原因還是供需不平衡,國內需求承接無力,再加上今年消費普遍下滑,大豆行情就更加走弱。
而為了支撐國內市場,國儲收購也在不斷托市,雖然說價格比往年低了不少,但是也給市場釋放了信號,即大豆雖然想上漲比較困難,但是大國儲托市下想大跌也并不容易。
一周熱點
- 2023-11-21總投資50億元的正大百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開啟“加速度”
- 2023-11-212023年農業農村部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名單公示
- 2023-11-20豬價年前預計有一定漲幅,價格拐點或在明年下半年出現
- 2023-11-202023年10月份全國飼料生產形勢
- 2023-11-17湖南出臺十條措施:到2025年,全省生豬規模化養殖率提升到78%
- 2023-11-17邵根伙博士:黑龍江大農業迎來黃金期
- 2023-11-17專家預計12月至明年春節前豬肉價格將止跌企穩
- 2023-11-16技術前沿 | 中國農科院畜牧獸醫所牧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團隊解析豆科植物CYP450酶新功能
- 2023-11-16首屆中國(黑龍江)國際綠色食品和 全國大豆產業博覽會開幕
- 2023-11-15綠生元帶您了解中藥姜黃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