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進一步下降,腌臘灌腸將陸續啟動,養殖戶壓欄惜售操作普遍,需求季節性反彈預期仍在,短期行情震蕩偏強。但出欄增量預期或對漲幅有所限制,當前豬源仍較充裕,市場基本面暫無明顯調整,豬價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
據Mysteel數據統計,10月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均環比增長,其中樣本企業生豬存欄量環比增0.30%,生豬出欄量環比增0.26%,這表明當前生豬整體供應仍較為寬松。而截至2023年9月底,官方母豬存欄量為4240萬頭,比4100萬頭正常保有量要高出3.4%,1-9月累計去化3.42%,這表明2024年市場供應仍較為寬松,也說明未來市場去化的空間仍然較大,豬價依舊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
"豬價受供應端壓制"
十月以來豬價下跌幅度較大,由于去年持續的產能補充,導致今年養殖端整體供應過剩,年初以來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基本上處在近兩年的高位水平,去化速度整體偏慢。
近期受全國多地持續降溫影響,呼吸道、腹瀉等動物疫病進入了高發期,部分養殖場戶因為擔心疫病風險,加快了出欄節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場的供應。
雖部分養殖企業有加速出欄行為,但整體出欄計劃完成度仍相對滯后,月中下旬養殖端為完成出欄計劃或將繼續加快出欄節奏,預計11月出欄量將環比增加5.44%。
從今年屠宰量來看,同比去年出現明顯的增長,日屠宰量數據持續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這主要得益于疫情后餐飲需求的復蘇。不過從白條價格和毛豬價格的比價和價差來看,今年無論是白條對毛豬的比價還是價差,大部分時間都運行在上年水平的下方,顯示出盡管今年終端需求在增加,但是今年整體生豬供應壓力較大,大消費承接大供應,終端價格仍然相對疲軟。
從季節性需求來看,每年年底有南方腌臘灌腸的需求旺季,同時有元旦春節等傳統重要節假日消費帶動,需求會出現季節性好轉。從月度定點屠宰量數據來看,每年12-1月屠宰量相對10-11月都會有環比接近20-30%的增幅。2021年較為特殊,因國慶前后豬價跌至10元/公斤附近,低價導致了需求大量前置到10月,屠宰量增幅僅1%。
“今年豬價同比下滑嚴重最主要是受到供應端的壓制。”南華期貨農產品分析師邊舒揚表示。
邊舒揚進一步分析道,去年10月正處于產能去化的兌現期,疊加短期二次育肥情緒的火熱,供應端收縮較大,推動價格不斷走高。而今年的10月則處于生豬產能增加的兌現期,疊加能繁母豬的生產效率較去年也有了較大的提升且凍品庫容處于高位。“整體來看,10月市場供應壓力大,邊際增幅遠大于需求的邊際修復,造成價格的下滑承壓”。
"價格拐點何時來?"
從市場基本面來看,排除極端異常因素影響,需求端近年來的表現相對弱穩,行業想要迎來上行期,供應端的釋放壓力需要得到明顯緩解,生豬產能結構應當充分優化。尤其是2024年春節之后,消費需求將再一次進入淡季,生豬養殖仍然有可能再一次陷入虧損。不過近期隨著天氣逐漸降溫,腌臘及調運貿易動態增加,季節性消費預期向好,年前行情仍有較大概率上行調整。
展望后市,豬價拐點將何時到來?海通期貨投資咨詢部孔令琦表示,“年前依舊還是會迎來消費的高峰,預計會有一定的漲幅,但估計不會很強勢。”
在孔令琦看來,目前市場整體偏悲觀,這主要從國慶后的豬價就可以看出。市場寄希望國慶拉動內需帶動豬價走高,但今年供應量太大,生豬難以消化,導致節假日后豬價穩步走弱。
從期貨盤面來看,孔令琦分析道,10月9日主力合約跳空低開,更能表現市場對今年豬價的不看好。疊加今年厄爾尼諾現象,遲遲不入冬,對國內的腌臘市場也是影響頗大,總體并不樂觀。
賈暉認為,后市的生豬期現價格整體保持震蕩偏弱的運行走勢。2023年以來,全國能繁母豬產能持續去化,將會使得2024年生豬出欄量有環比下降的趨勢,但結合2024年上半年生豬的需求尚處于淡季,疊加2023年上半年去產能化幅度有限,因此預計會在2024年下半年迎來生豬價格的拐點。
邊舒揚表示,從期貨盤面來看,目前2401主力合約的期貨價格相較于當前的現貨價格仍有1000多點的升水。這主要是基于對年底腌臘二育行情的期待預期,未來一旦腌臘對需求的提振不及預期,期貨端會向下往現貨價格考慮。
另外,邊舒揚認為,考慮到目前能繁母豬去化的幅度以及豬病導致10月去化幅度的加速,且生豬有一定的生產周期,如果未來幾個月依舊能保持去化的趨勢,那么明年8至9月或許會迎來價格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