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離世界還有多遠?
中國制造業危機再次引發人們對企業品牌的爭論。我國是一個生產大國,但不是品牌大國,曇花一現的企業為數不少,有的企業連自己的注冊商標都沒有,更遑論品牌競爭力?我國企業更應該意識到,品牌比拼的是誰活得更久而不是比誰暫時活得更好,我們需要百年品牌和百年老店。企業要成功,就必須提高自己的品牌競爭力;企業家要成功,首先要樹立自己的品牌意識。如果不重視品牌戰略,企業將在未來的競爭中出局。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幸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企業的現實競爭力突出表現在人力成本較低、總體市場經濟容量巨大,這為中國企業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低成本、高速發展的另一方面,是低質量、低價格和較短的生命周期,各領風騷沒幾年。
有數據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大型企業的平均壽命也不過7-8年的時間,中國本土品牌的生命周期之短,令人不勝唏噓。這是中國品牌競爭力處于弱勢的一個突出表現。
雖然世界上有近200個國家,但大多數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很小,在世界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對國家競爭力來說最重要的指標是企業競爭力,其次是管理效率,最后是勞動成本。
低人工成本并不能支撐中國企業長久的競爭優勢,況且,低成本的優勢會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發生轉移,印度、越南憑借更加低廉的人工成本,也會對中國制造業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
所以說,在全球化競爭時代,中國企業不缺乏產量優勢,也不缺乏品質優勢,我們能為那么多世界級品牌做OEM就是例證,但中國企業惟獨缺乏的是品牌競爭優勢。中國是無可非議的制造業大國,卻也是無可爭議的品牌弱國。
因此,把我國企業、城市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轉化為品牌競爭力才是維持我們民族未來競爭力的長治久安之道。
歷史上國家之間的較量從來就是實力的較量。這種實力的較量,在原始經濟時代是比奴隸的多少,在農業經濟時代是比土地的多少,在工業經濟時代是比礦產資源的多少。那么,在當前的品牌經濟時代,比的是什么呢﹖當然比的是品牌,比的是一個國家擁有多少世界性的強勢品牌。
國際市場競爭已經跨越了產品競爭階段,進入了品牌競爭時代。一個國家品牌是否強盛,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國力是否強盛。一個國家是否擁有國際馳名品牌,擁有多少國際馳名品牌,已成為該國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第一象征。
對于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講,品牌形象都至關重要。大而言之,品牌形象往往意味著對這個國家的信任和信心。
總體來說,中國國家品牌的競爭力還相對較弱,沒有形成持久的核心競爭力。這根源于中國企業品牌競爭力的相對薄弱。因為國家品牌競爭力源于企業品牌競爭力。
我國的國家品牌建設,現在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因為現在世界正在邁入品牌經濟時代。
從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品牌競爭力一旦形成,并且與時俱進,可以博恒久之名。新經濟與全球化浪潮對品牌競爭力產生了巨大的強化作用,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消費者的注意力。
對于在國際舞臺上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國家而言,弱勢的國家品牌競爭力構成相當大的發展障礙,國家品牌競爭力弱難以持續穩定地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博弈中處于劣勢的地位。
美國在品牌經濟時代已搶得了先機,它已將其技術、管理與戰略思維的巨大優勢外化為國際品牌及其優勢產業群的品牌競爭力。當美國品牌成為世界各種商品的品牌代表時,美國的新經濟體系也就基本完成了。
為什么美國全力支持自由經濟和全球化?因為它在全球化方面的能力是最強的,這是它能夠得以長足發展的一個原因。美國的大公司、跨國公司最多,全球營銷能力最強,大眾產品和高科技產品都是美國獨大。如果限制全球化,限制做大,美國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家。惟有在做大、創新的時候,它占據強大的優勢位置。
所以,站在國家的發展戰略高度上看,品牌戰略對國家利益影響是根本的和巨大的。品牌競爭力的強弱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榮辱。
品牌的基礎是產品,但僅僅能制造出產品,并不意味著就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很多人會認為,一家公司新開了一個工廠,或是取得了一項重要的技術突破,要比品牌的價值更重要。而實際上,工廠和技術恰恰都是在為品牌服務,品牌價值反映的是設計、生產、工藝、廣告和銷售的綜合實力。
從短期內來看,一家企業的競爭力是從其現時產品的特質和價格等因素派生出來的,然而要想實際上長期保持這種獨特性、專有性,殊非易事。
由于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科學的進步、技術的普及和交流、信息傳播的海量增長以及傳播途徑空前的廣泛靈活,使得各類品牌尤其是日用品品牌的質量技術并無多大秘密或優勢可言。
企業通過在創造產品和產品價值上的創新與領先來保持競爭優勢越來越困難,制造差異化產品已變得異常難難。產品的開發周期因為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創新而急劇縮短,即使取得了技術領先、成本領先、也根本無法阻止新競爭者的模仿和不斷進入。
一些經濟學家尖銳地指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戰略有其“三部曲”:一是輸出產品;二是輸出資本;三是輸出品牌。
輸出品牌是最厲害的一步,其特點是,只動用本國少量的資源和資金,甚至根本不用資金,利用發展中國家的人力和設備,生產他們的品牌,這樣便可以達到四個目的:一是充分利用其知識產權價值的積累;二是利用其名牌商標壓制和消滅別國的名牌,以便一勞永逸地占領別國市場;三是利用輸出品牌,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高額利潤;四是贏得消費者的人心。
當今市場中的技術競爭異常殘酷,可以說是勝者王侯敗者寇。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要想把握住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是非常困難的。即使你能夠把握,還需要有企業強大的研發實力和雄厚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持。因此,想要在這個市場中持續不斷地保持技術的絕對領先,幾乎是沒有可能的。而任何一個失誤,都可以使一個世界級的巨型公司遭受重挫。為了使公司在技術落后于競爭對手的時候能夠避免公司被徹底打垮,企業就需要一個強大的品牌形象,賴以維持市場。從而緩沖壓力,以圖后計。
注重、維護和發展自己的品牌競爭力,這是保持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保持長久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
一周熱點
- 2022-08-19南北港口流通回暖 玉米產量尚無定論
- 2022-08-18第八屆 "國際動物腸道生態與健康(中國)高端論壇"(第二輪通知)
- 2022-08-17關于召開第一屆生物飼料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的通知(第一輪)
- 2022-08-17玉米:去庫仍然在繼續 注意事件反彈
- 2022-08-16俄羅斯農業部調低小麥、大麥和玉米出口關稅
- 2022-08-15生豬價格一月漲超30% 下半年怎么走?
- 2022-08-158月USDA供需報告解讀及后期豆粕看法
- 2022-08-15全球飼糧市場一周要聞:歐美玉米產量預期下降,飼糧價格上漲
- 2022-08-15農業農村部2022年8月中國玉米供需平衡分析
- 2022-08-122022年7月全國飼料生產形勢狀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