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企業智能化的難關在人才
三成企業智能化的難關在人才三成企業智能化的難關在人才——解讀《中國制造企業智能制造現狀報告》
既然智能制造能讓企業實現產品小批量多品種,生產周期縮短,投資回報率更高,為什么目前國內90%的中小企業智能化程度依然較低呢?除了智能化升級成本之外,企業還有哪些擔憂呢?
作者:立風來源:《世界經理人》雜志 發表時間:2015-04-20評論數:1 收藏數: 2 分享到: 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更多>> “我們無法用過去來預測未來,因為市場在變,而且節奏越來越快。” 《世界經理人》出版人裴克為在最近的“智•勝未來出口系列論壇”上,公布了最新《中國制造企業智能制造現狀報告》。
全球經濟自金融危機后一直保持低速增長,國際競爭全方位激烈展開,國際產業分工出現新變化。發達國家更加注重實體經濟,發展中國家正努力向產業鏈中高環節提升。中國外貿圍繞市場、人才、技術、品牌、服務等方面的競爭日趨廣泛、復雜和激烈,保持略高于GDP的增速或與之持平成為常態化。
智能制造是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結合,涉及眾多行業產業,為了掌握中國制造企業智能制造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法,《世界經理人》對社群內的企業進行了深入調研,其中95% 受訪者為中層以上管理者,35% 受訪企業員工數在 500 人以上。
調查發現,有近三成被訪企業認為,使用智能設備生產的最大難題是人才。
小單定制化趨勢
今年以來,出口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劇,消費者的個性化的消費趨勢越來越明顯,買家需要迎合此趨勢,推出獨特的個性化的產品以保持盈利,因此他們希望和供應商建立更深入的合作關系。
消費者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網上消費、快時尚等的出現,沖擊著傳統營銷方式,買家必須應時而變,加強網絡營銷,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此外,買家面臨激烈的同業競爭的同時,還要處理現金周轉、產品庫存等方面的壓力。
參照全球領先的物流和供應鏈專家UPS所做的“優強中國造”企業整備度指數調研數據顯示,正是基于以上市場壓力,買家在選擇時首要考慮供應商是否真的清楚買家的需求,能夠幫助買家提高利潤點;其次是能夠提供品質更高的商品;第三考慮交貨期快或供應鏈比較高效。
針對買家需求的變化,供應商相應采取的對策中,合作研發一個創新產品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無論內部還是外部因素,創新、提升物流能力都成為關鍵詞。另外,這兩項調查與《世界經理人》所做的調研結果一致,成本與質量也是供應商的管理重心,小單定制化也逼迫制造商向柔性管理和智能化生產轉型。
智能制造帶來什么?
3月18日,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通知》以及《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正式啟動智能制造試點,將分類開展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制造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務等6大重點行動。
與工業3.0的流水線只能大批量生產不同,“工業4.0”流水線在無線射頻技術、工業以太網、在線條碼、二維碼比對、影像識別、機器人應用等方面實現了突破,可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生產,最小批量可達到一件。由于直接將人、設備與產品實時聯通,工廠接受消費者的訂單直接備料生產,省卻了銷售和流通環節,整體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物料成本、管理成本)比過去下降近40%,在不久的將來,消費者通過C2B模式訂.購個性化商品成為可能。
調查中,87%的企業承認其生產線面臨人力成本上漲壓力,應用工業機器人改造生產線成為企業應對人力成本上漲的首要應對方案,其次是希望通過加強研發,提高附加值。其中85%的企業認為,未來一年內有可能引入智能制造設備。
在準備引入智能制造設備的企業中,有37%的企業將利用機器人生產, 23%將投入到數字監測和控制系統中去,10%的企業希望引入數字化智能機床,9%會使用3D打印技術。而且他們愿意大膽地投資,我們發現受訪的51%是會把整體的投資至少是10%或者以上花在所謂的智能制造方面。
另外,還有更極端的,譬如幾乎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會把整體投資的20%以上花在這上面。他們希望通過使用智能設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生產流程,改善品質,促進技術創新與升級。
難關何在?
既然智能制造能讓企業實現產品小批量、多品種,生產周期縮短,價格下降,資源更優化、能源效率更高、投資回報率更高,那為什么目前國內90%的中小企業智能化程度依然較低呢?除了智能化升級成本之外,企業還有哪些擔憂呢?
調查數據顯示,近三成受訪企業擔心現有的基礎措施或是人才無法配套、適應這些新的生產流程;因為機器換掉的不僅僅是出賣體力的簡單工人,企業需要的是技術工人,特別是能夠獨立操作各種智能機器人的工人和維修機器的高級技術人員。
人在智能制造過程中的角色將由服務者、操作者轉變為規劃者、協調者、評估者、決策者,不僅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承擔起智能設備的設計、安裝、改.裝、保養工作,還需要對相關信息物理系統、新型網絡組件進行維護。
此外,智能生產還要對生產設備模式、框架結構、規章條款不斷進行優化,相應對管理水平的要求要比以往高許多。
隨著人在生產制造中的角色和作用發生改變,智能制造對員工專業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加注重技術專業性,熟練工種逐漸減少,能動性崗位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引進智能設備提高生產效率,企業需要儲備和培養更多數據科學、軟件開發、硬件工程、測試、運營及營銷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總之,在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越來越多企業面臨“設備易得、人才難求”的尷尬局面。中國出口制造業在應對未來挑戰方面的準備程度有待提升。制造企業只有對資金和人才雙管齊下,持續創新,才能搭上智能制造快車,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一周熱點
- 2022-07-222022年6月全省飼料生產情況
- 2022-07-222022年6月份全國飼料生產形勢
- 2022-07-222022年6月份山東飼料行業信息(總第12期)
- 2022-07-22北半球熱浪肆虐波及玉米生產
- 2022-07-21【中糧視點】生豬:豬價空間換時間
- 2022-07-21關于進口巴西花生檢驗檢疫要求的公告
- 2022-07-21【宏觀】新一輪豬周期有哪些“新變化”?——《見微知著》第八篇(高瑞東)
- 2022-07-21北半球熱浪肆虐 后市玉米價格怎么走?
- 2022-07-20玉米:從“炙手可熱”到“燙手山芋”
- 2022-07-20重慶市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受邀參加國家核心種豬場育種創新大會暨第三屆中國好種豬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