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藍軍部”:模擬競爭對手,專門思考如何打敗華為自己!
?導語
任正非曾經說過:要想升官,先到藍軍去,不把紅軍打敗就不要升司令。紅軍的司令如果沒有藍軍經歷,也不要再提拔了。你都不知道如何打敗華為,說明你已經到天花板了。
如何科學分錢,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它的復雜性在于,第一,人性是復雜多變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做著不同的工作,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甚至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完全不一樣。所以,大家所表現出來的工作動機是不一樣的。
第二,業務場景是多樣的,包括不同的部門,比如財務部門、行政部門、研發部門和生產部門就擁有截然不同的業務場景。即便是相同的業務,在不同的區域也會面臨不同的問題。
很多公司,尤其是規模比較大的公司,擁有諸多的業務板塊,每個板塊的成熟度不一樣,有的是成熟業務,有的是成長業務,有的是新興業務;還有不同事業部之間的差異,這些都導致了業務場景的多樣化。
面對人性的多變性和業務場景的多樣性,企業在制定激勵機制時,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簡單粗暴的分配機制。
01 以戰略為導向
華為的分錢方法,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以戰略為導向,基于價值貢獻以奮斗者為本的多元化激勵機制。
以戰略為導向,簡單來說,就是要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
從靜態的角度來講,市場戰略的主航道是什么?關鍵的市場突破方向是什么?還有公司競爭性的項目、重大格局的項目,這些都屬于戰略性思考。
為什么很多企業在發展新業務、新產品或者開拓新區域的時候收效甚微?就像柯達膠卷發明了數碼相機,最后卻被以索尼為首的數碼相機廠商給打 倒了;諾基亞發明了智能機,卻被以蘋果為首的智能手機廠商打敗了。
在技術、產品、戰略似乎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企業最終卻倒閉了,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
我認為,它們最核心的問題在于激勵機制的設計不合理。老團隊沒有發展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動力或者能力,而且新老業務還有潛在的利益沖突。
以戰略為導向,重點強調的一點就是,很多業務看起來沒有經濟貢獻,無法經濟利益來評價,但又是決定公司生死存亡,決定公司持續盈利,決定公司未來新舊業務能否轉換,這些關鍵的點,就是激勵時需要考慮的。
任正非特別重視戰略導向。在資源上投放高度聚焦戰略,在利益分配上傾向于戰略貢獻,比如,聚焦于主航道的市場份額、大客戶、格局項目、“山頭”項目、未來業務等。
而且,華為往往會為其設置單獨的激勵機制,主要包括:干部的晉升、配股、專項獎等,以此進行重點激勵。這就是以戰略為導向的激勵機制。
02 升官和發財分開
華為正是以戰略導向,所以激勵資源上也是傾向于戰略上較為重要的。
在華為,升官、發財往往是分開的。在很多公司里,升官就等于發財,發財的人一般也升官。但在華為卻不一定。
比如,你剛好被派到一個土壤肥沃的市場上去,這個地方原本就經營得很好,有著雄厚的積累和品牌影響力,那么新分派到這一地區,負責這方面業務的員工,因為能夠為公司創造當期的經濟利益,所以還是能夠獲得比較多的獎金。
但是,在成熟區域一般很難有什么大的作為,缺少實質性的戰略貢獻,所以在這個市場上很難得到提拔。
如果在一些新的區域,一些被稱為“鹽堿地”的市場,或者是競爭對手的“糧倉市場”,即便沒有顯著的經濟利益,但是只要你能攻破一個口子,拿下一個山頭項目,往往就能夠得到火線提拔,提拔并不意味著當期可以分到很多獎金。
這就是多年以來,華為中國區的干部提拔較慢,而海外地區的干部提拔較快的原因。
所以,任正非主張根據當期產糧多少來確定經濟貢獻,根據對土壤未來肥沃的改造來確定戰略貢獻,兩者要兼顧,沒有當期貢獻就沒有薪酬包,沒有戰略貢獻就不能提拔。
03戰略制定:藍軍PK紅軍
那么,如何保證戰略是相對準確的?華為有一套從戰略到執行大閉環的系統方法論,非常有節奏。
華為每年都有春季計劃和秋季計劃。
春節計劃就是華為高管在每年的6月30號之前必須發布未來三年的戰略規劃。所以在6月30日之前的上半年,華為的核心高管是最忙碌的,因為他們要做調研,要開很多的會議,要想清楚未來三年的戰略方向。
秋季計劃,就是到9月30號要根據未來三年的規劃來制定明年的計劃。9月30號發布明年計劃之后,要在12月30號之前拿出第一稿的預算,然后在春節之前把所有目標分解下去。
華為的戰略管理部門下面,對兩個非常奇怪的組織,一個叫藍軍部,一個叫紅軍部。
所謂“藍軍”,原指在軍事模擬對抗演習中專門扮演假想敵的部隊,通過模仿對手的作戰特征與紅軍(代表正面部隊)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華為的“藍軍”也與之類似。
任正非曾經說過:“要想升官,先到藍軍去,不把紅軍打敗就不要升司令。紅軍的司令如果沒有藍軍經歷,也不要再提拔了。你都不知道如何打敗華為,說明你已到天花板了。”
藍軍的職責,就是要去推倒紅軍,考慮清楚未來三年怎么打 倒華為。
藍軍要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公司的戰略與技術發展,采取進行逆向思維,論證紅軍戰略/產品/解決方案的漏洞或問題;模擬對手的策略,指出紅軍的漏洞或問題。
藍軍和紅軍之間互相PK搞辯論,通常持續好幾個月。
從制度上,華為給藍軍所代表的反對聲音更多寬容。“我們在華為內部要創造一種保護機制,一定要讓藍軍有地位。藍軍可能胡說八道,有一些瘋子,敢想敢說敢干,博弈之后要給他們一些寬容,你怎么知道他們不能走出一條路來呢?”任正非曾引用法國馬其諾防線失守的典故指出,防不勝防,一定要以攻為主。
攻就要重視藍軍的作用,想盡辦法來否定紅軍。等到紅軍和藍軍打得差不多的時候,任正非最后出來做決定。其實這個時候往左走往右走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公司要的是一個方向。
為什么華為有戰略的定力和耐性?因為華為通過藍紅軍之間的PK,前期花了較多的時間,投入很多的資源,對戰略做了詳細的規劃。通過PK,華為知道這地方會有什么陷阱,并且都有應對措施了。
很多企業的激勵機制比較隨意,激勵方法非常單一,沒有針對性。而華為在面對人性的多變性和業務場景的多樣性的基礎上,堅持以戰略為導向,基于價值貢獻以奮斗者為本的多元化激勵機制。
一周熱點
- 2023-03-08俄羅斯農業部上調小麥和玉米出口關稅
- 2023-03-08聚焦兩會 | 秦英林:用技術創新推進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 2023-03-07祝賀!播恩正式登陸A股,成為今年首家成功上市的農牧企業!
- 2023-03-07第十九屆畜牧飼料科技與經濟(全球)高層論壇【第一輪通知】
- 2023-03-032022年度全國白羽肉雞屠宰量排名公布
- 2023-03-03新修訂的畜牧法3月1日起施行 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 2023-03-02喜報│科為博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2023-03-02新希望六和榮獲“2022中國企業慈善公益500強”
- 2023-03-022022年全國白羽肉雞屠宰量分省排名
- 2023-03-02已順利產下56頭仔豬!安徽首批體細胞克隆地方豬培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