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追求日益由 “物質”轉向“精神”,企業員工也更在乎自我價值的實現。
因此,“以人為本”“以德為本”的經營探索在企業中逐漸鋪開。前日本盛和塾大阪分塾發起人代表、日本宮田運輸公司社長宮田博文先生從“以心入行”的角度,為我們展示了全新的經營實踐。
為什么明明待遇有了改善,員工卻不肯留下來?也許你能從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以下,Enjoy:
01
用道理來管理
只會帶來“被強迫感”
我們總是依賴所謂的道理。
期待設定機制A,就可以產生變化B,從而得到結果C。
譬如,大家都認為只要制定目標,實施管理,就能提高效率,產生更好的結果。那些號稱“咨詢專家”的人對處于業績上升期的中小企業或創業型企業常提出類似的建議。
從事家族式經營或依靠創業方式經營的企業,很容易被外人指出存在的“浪費”,經營者和現場主管也深以為然,從而接受這些建議。
但是,這些企業一旦實際嘗試外來的做法就會發現,這些措施即使能夠產生短期效果,但從長期來看卻并不理想。
因為,每家企業原本存在的工作樂趣變淡了。
每當上級加強管理時,現場工作人員就會產生一種“不得不按吩咐做事”的被動感,于是,工作本身的樂趣便減少了。
按吩咐完成任務就行—這種工作方式使新的創意不斷消失。在剛剛加強管理的階段,作業效率的確會有所提升,短期報表的數字也會有所好轉。
但由于來自工作現場的改進方案減少,從長期來看,業績將呈現發展滯緩或下滑的趨勢。這時,經營者和現場主管就會寄期望于更高明的“道理”。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只要優化數字目標,實施更嚴格的管理,更頻繁地審查進度,就能扳回業績。
但是,仔細想想就明白,這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一旦現場人員感到“必須按吩咐做事”“必須向上級匯報好結果”,就會變得被動消極,“被強迫感”就會變得強烈。
結果,基于現場的創新、針對實際情況解決問題的思索、克服困難的主動性和行動力都將偃旗息鼓。
最終,經營狀況不但得不到改善,反而呈現惡化的態勢。于是焦躁的經營者進一步強化管理,讓整個組織變得更加死氣沉沉。
02
比起命令
“幫幫我”的姿態更重要
自上而下、單方面的推動,無法讓做事的人產生主動性和積極性。
比如,像我剛剛就任社長時所做的那樣,集中管理人員,舉行干部會議,追究數字責任。
管理人員感受到來自經營層的憤怒和危機感,并將這些感受帶回工作現場,傳遞給員工,企圖使員工緊張起來,但并沒有多大效果。
因為,對于現場的工作人員來說,經營層的焦慮和憤怒離他們太遠。
無論環境多么嚴峻,拿時薪的臨時工大嬸工作時間一到就打卡回家,這是她們理所當然的權利,管理者不應指責,更不應感到失落。
然而,當交貨期真的迫在眉睫的時候,現場管理者的內心還是希望她們能留下來加加班,幫幫忙。
這時,管理人員只需要踐行“有了困難你就喊”,對經營層和現場人員發出求助信號就行。
不是發號施令,指揮“你這樣做,他那樣做”,而是大喊“我有困難”“我需要幫忙”。
通過這樣毫無顧慮的求助,“全體共同解決一個問題”的伙伴意識便能普及開來。于是,不論兼職的阿姨還是駕駛員,都會主動開動腦筋,琢磨自己能做什么貢獻。
不是驅使人行動,而是思考“人怎樣才樂意行動”。我想,從這個視角思考問題,才是管理的本質。
與其強制要求、強行推動,不如締造互幫互助的關系。所以,我們的口號是“有了困難你就喊”。
03
“互幫互助”的氛圍
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富
2018年,一場大臺風襲擊了關西地區。
天氣對運輸的影響很大。所以,平時仔細查看氣象信息,是從事運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環。
盡管如此,我們從未經歷過特大臺風襲擊大阪的情況,所以,當白天新聞報道“有強臺風在靠近”的時候,我們還以為“只要安靜地待一會兒,臺風就會過去”。
但是,臺風來得十分迅猛,下午大阪就變成了狂風呼嘯之地。我雖然待在辦公室里,卻感到房子在風中搖晃,不知道的還以為發生了地震。
這時,一個個事故消息傳來。正在送貨的一輛大卡車和一輛8噸小卡車被強風掀翻。我們立刻對事故情況進行了解,當知道駕駛員平安無事時,大家都松了一口氣。不過,這令我們再次意識到這次的臺風非比尋常。
接著,“宮田伙伴”群里又傳來消息。這回是宮田運輸租借的大阪府的倉庫屋頂被掀起。
那間倉庫里除了有要交付給一家大型面包廠的包裝材料,還有為客戶暫時保管的面粉、葡萄干等食品材料。
配送中心每天需要根據面包廠發來的訂單,分揀出面粉、葡萄干和包裝材料,送往工廠。如果倉庫屋頂被掀掉,雨水落進倉庫,就會影響客戶明天及以后日子的面包生產。
我趕緊趕去現場察看情況。
盡管離發送信息的時間不久,但倉庫的部分屋頂已被掀起,大雨從那里橫掃進來,倉庫開始浸水。
我趕緊聯系面包廠客戶,告訴對方原定明天配送的面粉遭受損失。廠家當機立斷,停下了工廠的生產線。
但是,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雖然客戶的生產線明天停工,但我們希望他們后天能夠復工。因為,把貨物及時送到本來就是我們的責任。
于是,現場員工分頭給其他廠家打電話,詢問是否有多余的面粉、葡萄干和包裝材料庫存,以期補足損失的貨物。
所幸不過半日,我們就補足了倉庫中被水浸壞的貨物,并指揮駕駛員趕去各廠家提貨,送到跟我們合作的面包廠。
此外,浸水的倉庫中有許多貨物逃過一劫,還沒被水淋濕。除了出車的員工,大家一起將貨物轉運到京都南部的其他倉庫。
然而,臺風引起的麻煩并不僅僅出現在大阪倉庫。傍晚時分,臺風終于從關西境內過境了,但我們要做的事卻像山一樣多。
要處理在臺風中側翻的卡車,要處理因道路狀況惡化而被耽擱的出車計劃,還要確認各車的貨物情況,聯系收貨方……
人手嚴重短缺。因此,我們在“宮田伙伴”群中呼吁,請求各地事業所增援。
于是,愛知縣和埼玉縣的同事們連夜趕來,會開叉車的人被分配到倉庫現場,總算將貨物從浸水的倉庫中取出,運往京都。
這些作業必須分秒必爭。雖然臺風已經離境,但屋頂還沒有緊急修補,如果再下一場雨,客戶存放在這里的重要貨物就會再次被淋。
我們重新整理京都倉庫,騰出地方給大阪運來的貨物。空閑的卡車像活塞一樣穿梭不停地運送著貨物。連同增援者在內,員工們全體出動,幾乎工作了一整晚。
原定在那個周末舉辦的“未來會議”被整整延期了三天。伙伴們十分辛苦,但是,伙伴們紛紛行動,沒有一個人有怨言。
從埼玉趕來的管理人員在通宵工作之后說“關東也受到了影響”,搭乘早晨第一班新干線趕了回去。
我真的為這樣的組織而自豪。
當然,各地趕來馳援,從成本上來看肯定是虧損的。
但是,在“有了困難你就喊”的默契下,同事之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為這種文化扎根企業而感到高興。
04
靠強制,人是不會行動的
用優厚的待遇去吸引人,總會遇到瓶頸。
習慣了拿5萬日元補貼,就會想要6萬日元、7萬日元。
習慣了每周休息2天,就會希望休息3天。
此外,用管理手段驅使人,效果也有限。
看看企業中發生的丑聞,幾乎無一不是這兩者之一達到極限后引發的事件,而這些事件本不應該發生。
因為害怕被扣上“職場暴力”的帽子,上級不得不顧慮下屬的想法,因此總是避免面對面交流,而采用可以留下文字證據的郵件或信息等溝通方式。
對企業經營最重要的,是讓人們原本擁有的良知及共通的優點彼此相連。
回顧過往,我自己也有過許多可恥的失敗。一提起驅使人,我腦海中立即浮現出我22歲時的事。
當時,宮田運輸是一家大型食品廠物流中心的干事企業。
我被時任社長的父親提拔,最初以駕駛員的身份進入現場,后來通過承接其他公司不愿意做的工作,使宮田運輸逐漸成為統籌運輸的干事企業。
那段時間,我開著心愛的卡車為客戶服務,每天過得快樂無比。
但是,宮田運輸才剛剛成為干事企業,擔任領導職務的老員工突然辭職了。現場自然一片混亂。
這時,父親將我喚來,下了一道命令:“從明天開始,你就是所長。”于是,我這個22歲的黃毛小子在那家大食品廠的物流中心借了一塊地方當作事業所,成了所長。
老實說,我原本可以快樂地駕駛大卡車,現在卻沒辦法親自上陣,心中感到無比遺憾。
但是,現實就是現實,領導工作必須有人做,于是,從客戶談判到調度駕駛員,我承擔了所有統籌的工作。
然而,我從未接受過任何帶團隊的訓練。
22歲的我根本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只好揮舞著“職權”的大棒,以命令的口吻強行推動人們行動。
當時,食品廠的運輸業務在宮田運輸的銷售業績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接二連三做出成績的我可謂自信滿滿。
對新來增援的老駕駛員,我以強硬的作風分配工作,屢次和因害怕辛苦而畏縮的駕駛員發生矛盾。
現在想來,我十分理解他們:20歲出頭的黃毛小子仗著所長的職位,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強壓緊張的日程,難怪那些老駕駛員的不滿日益高漲。
調度車輛時,我不但不能體會老駕駛員的心情,還急沖沖地訓斥他們“沒有用”、“不干活”。
不管怎樣,許多駕駛員的年紀都比我大。被年紀輕輕的所長呼來喝去,實在很沒意思。
“我做不到。”
“不想做就滾!我來開!”
我心中一邊說“人手不足,沒辦法”,一邊卻暗想自己終于可以駕駛車輛了。哪怕是補位,只要能駕駛卡車我就很高興—在我的心里,其實還存在著這樣幼稚的想法。
然而,幾次沖突后,數名駕駛員辭職離去。
當時,有的駕駛員曾跟我扭打在一起,有的駕駛員砰地猛踹卡車,咒罵著揚長而去,從此以后再也沒有出現。
盡管如此,我不懂其他辦法,還是高高在上地、拼命地一次次強迫他們。
令我意識到錯誤的是一位和我同齡的女駕駛員。
“所長總說‘客戶第一、客戶第一’”,她脫口道,“但是,其實員工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要實現客戶第一,沒有員工是不可能的!”她一邊哭一邊指責我。
只可惜,她的這一心聲卻是在提出辭職后才表露的。正因為馬上要辭職了,她才能將一直壓抑著的想法盡情地表達出來。
的確,無法為員工創造充分滿足需要的工作環境,最終不可能實現“客戶第一”。她的肺腑之言令我幡然醒悟,至今令我記憶猶新。
就在這時,大地震發生了。
1995年1月17日。
震級高達7級的大地震襲擊了關西,那就是阪神淡路大地震。
我擔任所長的物流中心有罐型車,平時我們在罐子里裝滿醋,運到盒飯工廠或食品工廠。
地震后,食品廠的主管委托我們:“希望你們清洗所有罐型車的罐子,裝滿救援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給災區運過去。”
對于這一想法,我們也十分贊同,于是開始給災區送水。但是,地震后的道路大都支離破碎,只剩下一條需要耗費半天時間的翻山道路。
第一輛送水到災區的罐型車趕回來時已經深夜,也就是跑一個來回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駕駛員的體能消耗很大。
駕駛員那么勞累,一定滿臉不高興吧。被分到那么辛苦的任務,他們肯定會發上一兩句牢騷吧。
我做好了被埋怨的心理準備,走到那些老駕駛員身邊。他們卻一臉認真地說:“馬上把罐子裝滿,我們馬上要趕過去。”
平時調度車輛時,任務稍微緊張一些他們就憤憤不平、滿嘴牢騷,如今卻強打著精神也要前往,這種態度的轉變令我大吃一驚。
于是我問:“為什么要趕回去?”他們說,災區里有許多拿著礦泉水瓶排隊的災民。水一送到,那些排隊的老婆婆們就問:“謝謝大哥。下次你們什么時候過來?”
“所以,要馬上裝滿水趕過去。”他們說。
然而,這是一場不眠不休的運輸。
我勸他們“休息一下比較好”“你們還沒睡覺吧”“不要硬撐著”,但是他們一邊說“讓我去吧”“還有人在等著我”,一邊手腳不停地裝東西。
最后,我拗不過他們的熱情,只好讓他們帶上我妻子做好的飯團,目送著他們駕駛罐型車向災區再次進發。
那時,看到他們拼命的樣子,我發現自己對這些員工已刮目相看。
讓駕駛員心懷不滿,心不甘、情不愿工作的是我。是我罔顧他們的想法,頤指氣使,強行攤派任務。
只要激發駕駛員自身的意愿,創造出讓他們覺得“不去不行”的環境,他們就會滿懷使命地駕駛卡車。
為了那些等候在災區的老婆婆,駕駛員們一改不情愿的神色,一邊說“讓我去吧”,一邊握住方向盤。
過去,我認為都是那些成日抱怨的駕駛員不好,但是,他們也有“廢寢忘食幫助他人”的意愿。是我沒有激發出他們的這種意愿。
“你們為什么不肯干?!”在苛責他人之前,我沒有率先相信自己的同事,更沒有努力去體會對方的心情,為對方著想。
在“自序”中提到的人身事故后,我決定“在經營中徹底相信人”。我還決定打造“員工和社會樂于選擇和樂于支持的企業”。
這個想法在我心中逐漸凝結成形。用詞語來表達的話,或許可以把它叫作“理想”“希望”“愛”和“志向”。
要說相信人的什么,那就是“人心”。
經營者和現場領導們最應該做的,就是相信一件事:固執而不肯聽勸的年輕人也好,冷眼旁觀、我行我素的老員工也好,因疲于奔命而目光短淺的骨干員工也好,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都懷有“想要幫助他人”的想法。
我認為,要徹底相信人心。
我長大成年,成為社長之后,把小時候單純的愿望遺忘了。但是,慘痛的事故教訓讓我發覺:
“對于需要依靠別人工作的領導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擁有一顆純粹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