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市公司高鴻股份發布公告稱,央行已同意一九付變更主要出資人,由高陽捷迅將一九付100%股份轉讓給新增出資人上海時園科技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為后者唯一股東。根據公告,本次股權轉讓的交易價款確定為人民幣三億元。那么,為何滴滴以3億購買第三方支付牌照?接下來又會有怎樣的大動作呢?
剛需!滴滴要通過第三方支付牌照“把錢留住”
對于已經成為獨角獸中的獨角獸——滴滴來說,其每一個戰略步驟瞄準的都是阿里、騰訊、京東等巨頭。其目標不僅僅是成為一家提供出行服務的企業,更要成為一家綜合性互聯網企業。因此,滴滴必須要夯實自身的根基,不斷去積累底蘊。在成功購買第三方牌照之后,意味著滴滴完成了自身支付閉環。
而完成自身支付閉環,對于滴滴來說是一種剛需。僅僅從出行服務市場看,交通出行最重要的消費場景之一。如打車、共享單車、公交、地鐵等交通出行消費場景中,時刻都形成著數以千萬計的消費行為。此前騰訊內部報告顯示,2016年僅中國城市公共客運量就近1300億次,在公共交通領域每天有超過4億筆交易。這樣龐大的消費場景顯然被所有互聯網巨頭都重,它們也在不斷推廣著自身的支付應用。
而滴滴目前除了打車之外,也在延伸到巴士、單車等出行領域,擁有自身支付管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滴滴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通過第三方支付牌照“把錢留住”。滴滴本身所擁有的海量交易可以將產生的巨額交易流水,為滴滴帶來可觀的現金流。在減少對支付寶、微信支付依賴的同時,也能夠通過現金流沉淀下來的資金去進行投資等多元化舉措。當然,也能夠為滴滴節省天價手續費。
加強自身實力,滴滴在支付行業或有大動作
其實,早在今年3月就有傳言稱滴滴將以4.3億元左右的價格收購一九付。但彼時滴滴回應稱,“滴滴一直和支付行業合作伙伴保持廣泛探討和交流。滴滴將持續專注出行領域,并無進入支付行業計劃。”如今滴滴不僅“食言”,還一舉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實在是因為支付行業有著太大的誘惑力。
當下,支付早已經脫離本身“付錢”這一簡單屬性,而是成為大眾與服務、企業等之間相互溝通、聯系的不可或缺管道。通過支付行為,企業能夠描繪出用戶的基本畫像。進而通過單個、群體畫像與自身所提供的服務進行精準匹配,最大限度地位用戶提供更佳優質的服務。此外,支付也扮演著收集大數據的角色。其帶來的完整賬戶體系,能夠實現數據、資金等在賬戶體系內的存留,讓企業能夠更加如魚得水。
如今,滴滴終于得償所愿擁有了自身的支付牌照。可以預見的是,滴滴在接下來必然會有諸多大動作。比如利用自身在出行市場的地位,大力推廣自家支付應用,逐步削弱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使用頻率;更多地在投資領域有所作為,將投資行為推向一個新高度;真正涉足理財、網貸等領域,以自身實力背書,更廣泛地吸納社會閑散資金……
大動作的背后:滴滴承擔更多壓力
不過伴隨著每一個大動作,滴滴必然要承擔更多壓力。首先就是要面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帶來的壓力,畢竟滴滴之前都有二者有合作,且在它們的應用內有入口。如果滴滴大力推廣自家支付應用,將會觸及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利益。而一旦流量入口被后者取消,將對滴滴帶來極大沖擊。
此外,滴滴現在畢竟還是一家獨角獸企業,實力再怎么龐大也只是在一個范圍之內,與BATJ等互聯網巨頭還是不能媲美的。如果借助第三方支付牌照就狂飆突進去涉足太多領域,難免會將攤子鋪得太大。力有未逮之下,甚至有可能讓自身出現多個問題。
因此,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讓滴滴有了全面進化的可能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滴滴就可以“為所欲為”,還是要慎重地走好每一步。(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