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顆粒飼料、膨化飼料和膨脹飼料的大規模生產,已成為世界飼料工業的一個發展趨勢。據不完全統計,現有飼料產品的70%以上是經過熱加工(調質、制粒或膨化)處理的。配合飼料經過調質、制粒、膨化或膨脹處理后,能有效殺死一些有害物質(如沙門氏菌),降低或抑制抗營養因子含量,提高淀粉的糊化度,同時可改善飼料的適口性,提高飼料報酬。但是這些熱加工處理工藝由于高溫、高壓和水分的共同作用,使許多熱敏性組分(如維生素、酶制劑和微生態制劑等)受到嚴重破壞。這無疑導致了飼料品質的下降和飼料成本的提高。為了降低熱加工對熱敏性組分的損失,一般采用兩種保真加工技術:一種是通過對熱敏性組分進行“包被”或“微膠囊”處理來減少其活性損失;另一種是在調質、制粒或膨化后添加液體熱敏性組分來達到有效成分的保真。采用“包被”或“微膠囊”技術不僅會增加成本,且不能完全保證有效成分的活性。據報道,當加工溫度達到100℃以上時,“包被”或“微膠囊”技術不能有效地保護熱敏性組分的有效活性;且采用“包被”或“微膠囊”處理來防止熱敏性組分被破壞會對其生物利用率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Guus,2001)。采用制粒后液體噴涂技術對一些熱敏性組分(如維生素、酶制劑和微生態制劑等)進行噴涂,可減少飼料營養成分的損失或劣變,有效地解決熱敏性組分在加工中損失的難題,是一種較好的飼料加工保真新技術。本文就液體噴涂技術最新發展動態作一概述。
1.熱加工對熱敏性組分的損失
1.1 維生素的損失
1.1.1 制粒
制粒溫度、壓力、摩擦力和水分都將導致維生素的損失。據研究發現,提高制粒溫度或延長制粒工藝時間可增強氧化還原反應,從而造成維生素損失(如表1)。其中維生素C、維生素K和維生素E醇穩定性最差,對溫度最敏感,制粒時間1min,溫度從71℃增至110℃時,損失率分別為25%~65%、20%~56%、2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