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菌在溫度高于10℃、PH6-7.5,范圍內繁殖最快。在商品飼料生產條件下,飼料不可能作冷藏處理,但添加各種有機酸(甲酸、乙酸、丙酸和乳酸)降低飼料的PH,就可以消滅或抑制飼料中沙門氏菌生長,并可改善動物腸道的微生物區系,但需注意飼料酸化特別酸濃度高時,對加工設備和動物采食量均有不利影響。一般飼料中添加0.25%的丙酸,72小時內可使沙門氏菌大大減少,還可減少肉雞腸道和糞便中的沙門氏菌數。研究表明,雛雞飼料添加0.5-1%的丙酸不會降低采食量。
肉雞日糧甲酸鈣添加量大于0.72%時,可使生長和飼料效率下降。而添加0.5-1%的富馬酸可以明顯地(P<0.05)促進生長。飼料中添加抗菌劑已證實能有效地抑制沙門氏菌。Bailey等(1988)研究了各種抗菌劑包括抗球蟲藥對口服沙門氏鼠傷寒桿菌培養物的雛雞的影響,發現各種抗菌劑結合使用,能有效地減少沙門氏菌在盲腸中繁殖。
Deloach等(1989)報導,小雞料中添加D-甘露糖可防止鼠傷寒沙門氏菌在盲腸中繁殖。但商品飼料用D-甘露糖作為沙門氏菌控制劑是不可行的,因費用太高。某些用作防止沙門氏菌污染的乳成分飼料添加劑比甘露糖更為適用,飲水中添加2.5%乳糖,與甘露糖有相同的作用,可阻止沙門氏菌在小雞腸粘膜上繁殖。
制粒過程中飼料所受到的熱足以殺死沙門氏菌。Liu等(1969)發現,當飼料含水量為15%,加熱到88℃時可完全將沙門氏菌殺滅。調查表明,41%的肉雞開食料和58%的蛋用種雞日糧樣品都有沙門氏菌存在,經蒸汽調質和壓粒后,這兩種日糧大約只有4%的樣品尚有沙門氏菌存在。微波加熱(1.5-2Kw,2.5min)粉狀雞料,溫度雖高達186℃,但所有樣品中的沙門氏菌都未殺滅。將微波加熱過的樣品,立即裝在絕熱容器中保持一段時間,或再用熱空氣加熱,可提高殺滅沙門氏菌的程度。
飼料中兩個主要的沙門氏菌污染源是原料和成品料被污染。飼料廠控制沙門氏菌的首要問題是監測。用標準培養法檢測某些飼料中的沙門氏菌是適用的。這種檢測法需將25g樣品于225mg乳酸鹽或適用的營養肉湯中進行“復蘇”或預富集,隨后在亞硒酸胱氨酸肉湯或連四硫酸鹽肉湯中培養。平板培養時要選擇適宜的培養基,包括海克吞腸道菌菌鉍瓊脂、亞硫酸瓊脂等。爾后,群落在3個蔗糖鐵或賴氨酸鐵瓊脂斜面上“復蘇”。采用生物化學或血清學試驗來確認沙門氏菌。此法通常需4-7天。飼料添加劑如痢特靈對這種檢測法可能會有干擾。
已研究出快速鑒別食品中沙門氏菌的酶免疫分析法。此法一般需要富集步驟,再使沙門氏菌的一般結構抗原與酶或熒光標記的抗體起反應。
美國和加拿大的飼料工業協會,已為飼料廠防止沙門氏菌污染制訂了一些管理措施:
(1)為了防止再污染,原料和成品必須分開放置。每個放置物料的場所都有各自的一套工具如鐵锨、掃帚和搬運工具。工作人員從原料庫到成品庫,必須通過腳消毒池。飼料廠必須消滅鼠、鳥和昆蟲。粒料和粉料應分別設計貯存倉。
(2)由于沙門氏菌在飼料中需要有10%以上的水分才能生長,因此所有滲漏的地方都應修理好,房頂漏縫和破了的玻璃窗等有可能進水的地方都必須及時修理。輸送設備必須加蓋。
(3)原料應向聲譽好的供應者購買。原料和終產品都應以干燥、清潔和密封好的輸送工具運輸。
(4)沙門氏菌可通過粉塵擴散,因此要按常規清理和控制飼料廠粉塵,包括清除高架管、混合器和灌裝設備上的粉塵,減少沙門氏菌的擴散機會。
(5)必須經常及時清除各種廢料。操作人員的休息場所應供給消毒肥皂。混合設備、料斗、輸送機以及提升機的罩應經常檢查,及時清除殘留物和積集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