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代的加工方法
50年代以半機械化加工為主。以熱水浸泡槽和滾筒脫羽機為主要機械,把熱水浸泡橫里放了血的雞體(30只左右)放在底部和側壁指狀橡膠柱的圓筒中,旋轉底部進行脫羽,每小時處理幾百只。盡管如此也比手工作業提高幾十倍工效,因此,在世界上廣泛應用,目前,在亞洲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仍在使用。
2、60年代的加工方法
60年代以流水加工方式為主。掛在棚頂的鏈條傳送帶上安裝了等距離的吊具,在吊具上掛著雞的兩腿,用流水作業方式進行放血、熱水浸泡、脫羽等工序。一個20-30人的班組,每小時可以加工2000-3000只。但是,分割頭、爪、內臟等作業還是要在不同的生產線上由手工操作完成。
3、70年代的加工方法
70年代中期開展了曲軸電槍(割泄殖腔)、內臟自動摘除機和處理肌胃內膜的機械,還開發了用于運輸不能食用的內臟和殘渣等廢棄物的管道輸送系統,此時才真正實現肉雞加工自動化。
4、80年代的加工方法
80年代是以肉雞的分割計量和冷氣冷卻代替冷水冷卻技術的加工。由于快餐業發展,消費者對肉雞分割提出嚴格的計量標準,歐洲的消費者還對冷水冷卻提出批評,迫使加工企業在包裝計量、冷氣冷卻和冷凍通道的利用上進行了改進。
5、90年代的加工方法
進入9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凈肉消費增多,剔肉機和脫骨機被大量開發使用。在日本,肉雞普遍以凈肉形式銷售,隨著各種調味食品、快餐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普及,一些歐美國家也開始熱衷于消費凈肉。
二、世界肉雞加工處理方法展望
1、送貨作業自動化
采取自動化方式在雞舍裝雞和加工廠卸雞,與過去單個抓雞、掛雞相比可以減少2/3的勞動強度,也減少了雞體的損傷和因應激而造成的肌肉痙攣而影響肉質。
2、逆流式熱水處理
以往的熱水浸泡雖然進行換水,但是浸泡槽內的細菌和污物常吸附在雞的羽毛和體表上,在脫羽的環節上擴大了污染。從雞體浸泡到出來時,如果安裝上不斷有熱水再流出的裝置,浸泡后的雞體就可以沖洗干凈。實驗證明,這種逆流式熱水處理系統可減少雞體表面55%的細菌。
3、冷卻水的氯化
把冷卻槽中的冷卻水用氯氣滅菌,再伴隨著換水,只要用20μL/L的氯化水就可以達到充分消毒滅菌的作用。如果把逆流式熱水處理和冷卻水氯化相結合,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凈化消毒效果。
4、噴射式浸燙兼脫羽
用67℃的熱水直接噴射到放過血的雞體上,同時進行脫羽,然后把含有羽毛的水過濾加熱再重復使用。這種方式的好處是避免了浸泡槽的相互污染,由于熱水的重復使用還節約了能源。
5、內臟取出后的分離
內臟取出后與雞體一起移去,移動過程中可能遇到來自內臟內容物的污染,用新的方式可以把內臟取出后馬上與雞體分開,從內臟生產線上摘取肝臟和心臟。這樣可以將所有產品清潔衛生地轉移到冷卻設備中。
6、自動脫骨機
在日本生產的肉雞(肉用仔雞、優質肉雞)80%以上是分割凈肉。世界各國分割凈肉的產量不斷增加,由于手工分割每人每天只能分割70-90只,因而,日本最早開發以摘取凈肉為目的的脫骨機,脫骨機的開發根據所分割雞肉部位的不同而所區別。摘取胸肉、腿肉和去皮脫骨分割機的開發,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7、電刺激促進肌肉的熟化
從雞體上分割下來的肌肉一般要經過4h的熟化時間(1-4℃的環境中),否則肌肉會變硬,這是由于肌肉中的能量引起肌肉收縮所致。通過電刺激釋放這種能量,就能縮短熟化時間。這種方法首先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最先應用,用400V電壓,15s就可以完成熟化過程。
8、處理工序相互分隔
從衛生角度出發,特別是為了防止工人在移動過程中的污染,活雞的搬入和吊掛、放血、浸泡、脫羽、取內臟、冷卻、分割等工序要分別用隔壁隔開,在歐美國家,加工廠取內臟后的產品處理和分割,特別是凈肉的加工,必須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
綜上所述,隨著肉雞生產加工規模的擴大,自動化程度和衛生標準要求將越來越高,要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在產品的加工與保鮮、衛生與檢疫等方面不斷進行技術改進,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