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污染飼料;食品安全?
1 霉變飼料??
主要見之于加工或貯存不當引發的霉變飼料或是使用含有霉變原料生產的飼料,其中產生的霉菌毒素形成了飼料中的有害因子。?
自然界廣泛存在著黃曲霉菌,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當無有效防霉措施時,玉米、餅粕類、糠麩類等飼料原料及加工好的成品料,都十分易于滋生黃曲霉菌。據在我國28個省市104家飼料加工廠和飼養場采集的80份玉米中,霉菌數量超過允許量范圍和禁用指標的分別占32.5%、20%(陳必芳等 1996)。霉菌毒素次生代謝產物AFT的毒性很強,致癌強度是“666”的2萬倍,其中以AFB1最多,對飼料可造成嚴重污染。禽類采食這類飼料后,因品種、年齡的不同而對毒素表現出有差異的敏感性,但即使是沒有明顯的表現出AFT中毒癥狀的禽,積累在禽產品中末能降解的毒素依然存在并可危害人體健康。在日本曾有過禽曲霉菌病引起人發病的報道(浜田輔—等 1988)。關于通過飼料中的AFT轉移到雞蛋內,并在蛋內檢出AFB1、AFG1也有過不少的報告(Lotzseh和teistmer 1976)。這樣,人通過食物鏈的作用,就有可能攝入對人體產生潛在危害的AFT。?
霉變飼料是動物惡性腫瘤的致病因素之一。尤其是禽類更為敏感。盡管人類的惡性腫瘤與家禽的惡性腫瘤有無直接關系至今尚無確切結論,但有統計資料表明,家禽惡性腫瘤的高發地區往往與人類惡性腫瘤的高發地區呈平行關系(王學新 1999)。而AFT通過禽產品食品轉移進入人體這一現象是存在的。??
2 工業有害物質污染??
2.1 劇毒類持續性有機污染物
自然界原本不存在而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有害有機化學物質,由于化學穩定性強,不易分解,在環境中持續存在并發生著污染作用,稱為持續性有機污染物。例如2組共210種氯代三環芳烴類化合物組成的二惡英(Dioxin),就是這種環境毒物之一。二惡英具有高親脂特性,能在脂肪中高度溶解,極易蓄積在禽產品脂肪和蛋黃中,繼而通過食品途徑轉移至人體內。?
因環境毒物引起飼料污染的事件多有報道。早在1968年,日本福崗縣就發生過米糠配制的飼料中,由于使用了污染有多氯化聯苯(PCB)的油,使大量肉雞發生中毒,并危害到禽肉的消費者。隨后,在我國臺灣也曾發生過類似食用油病。最為嚴重的則是1999年比利時“污染雞”事件,福格拉公司把動物肥油和廢機油混在一起,作為飼料原料銷給了比、德、荷、法四國共13家飼料廠,僅比利時就造成2700多家養殖場受害。通過飼料被污染的動物產品不僅有雞蛋、雞肉等,還有以這些產品為原料的加工食品就達200余種。經權威部門測定,當時雞肉中二惡英含量是WHO規定標準的140~1500倍。?
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也會增加二惡英污染飼料的概率。如過度不合理地使用氯系化學物質的農藥;塑料之類的含氯垃圾焚燒時溫度低于850℃;紙漿漂白和工業冶煉過程中使用含氯清除劑;燃油燃燒不充分的汽車尾氣等,都可能產生二惡英,當累積到一定濃度時,二惡英粒子可能會污染農作物進而累積于飼料原料。以魚類為例,二惡英粒子隨雨落到江湖河海,被水中的浮游生物吞食,浮游生物被小魚吃掉,小魚又被大魚吃掉,通過逐級積淀濃縮,此時聚在大魚體內的二惡英濃度已是水中的3000多倍(殷振邦 1999)。利用這類魚作禽類飼料原料或直接加工食品,禽及其處于食物鏈頂峰的人類肯定都難免其害。?
2.2 其它外源性毒性污染物?
農藥、殺蟲劑、除草劑、消毒劑、滅鼠劑等,往往由于不合理的濫用而污染了環境和飼料。這些外源性毒性物中有許多含有機磷、有機氯、有機氟和汞、砷、鉛等。污染飼料的汞劑不單來源于農藥,有時出自于飼料中的魚粉內,與水體受污染有關。工業廢水污染嚴重的水域所生產的魚粉,汞含量是非污染區的近5倍(朱蓓蕾 1988)。由于汞容易和卵蛋白相結合,移行到雞蛋中的甲基汞,其中80%蓄積在蛋白中,最終必然危害食用這類蛋品的人。而氟的污染來自于利用高氟地區的動物副產品生產的骨粉、肉粉和利用高氟磷礦石并不經過脫氟工藝生產的過磷酸鹽添加劑。當今,自然界鉛的污染已十分嚴重,除了一些農藥含鉛外,環境污染亦不可忽視。殘留在農作物的鉛通過飼料途徑,由雞食入而移行至蛋內的情況也多次被證實。人長期食用含鉛較多的食品可致胃癌、腸癌和腎癌。??
3 開發新資源和資源再利用過程中的有害物質污染??
3.1 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沉淀物?
1998年,歐盟一個調查小組曾披露法國中西部地區至少有5家飼料廠涉嫌用污水處理池中的沉淀物來生產畜禽飼料。這種污水沉淀物內含有重金屬、二惡英及一些超級細菌,通過飼料途徑進入畜禽體內并蓄積在其產品中,人食用后轉移到人體,最終可能會損害人體的腦部、肌肉、心臟、神經系統及其他器官。?
3.2 石油酵母?
為提取煉油過程中的臘質而培養石油酵母菌,最終又由煉油后殘渣提出石油酵母,除去有害物質后,可用作畜禽的蛋白質飼料。但當石油酵母內的有害物質去除不全時,強致癌物質3-4苯并芘就可能產生有害作用。?
3.3 泥炭?
泥炭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其中以腐植酸為主,含量可達30%左右,還含有芳香族物質,作為飼料添加劑,對刺激畜禽食欲,促進畜禽生長,降解禽排泄物中氨氣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應當注意泥炭的細菌消毒問題,否則其易受到結核桿菌污染。?
3.4 皮革蛋白粉?
利用皮革碎屑可生產畜禽蛋白飼料,其粗蛋白質含量達80%以上。但皮革蛋白粉生產過程中須有嚴格的去鉻工藝。否則,大量的殘留鉻將嚴重污染飼料,其對禽和人的毒性很強,不僅干擾許多酶的活性,損傷肝腎,而且是口腔癌、食道癌、直腸癌、肺癌的致病因子之一。
4 病原生物體污染??
本文涉及到的是病原生物體污染飼料后,通過飼料又污染禽產品的一些典型個例,但病毒類疫病對飼料的污染情況不在討論之列。?
4.1 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可通過飼料侵入禽的消化道內,一旦感染,首先引起小腸炎,隨后病原菌穿過腸壁,借血液循環擴散到禽體全身。人要食用這種未經消毒或烹調不當的禽肉后,能感染發病。僅在美國,每年就約有200萬沙門氏菌中毒病例發生。沙門氏菌污染飼料的途徑主要是通過鼠、貓、狗等帶菌動物實現的。另外,當利用廢棄動物副產品加工飼料原料時,往往可能被沙門氏菌污染,這種污染的比例可高達30%以上。魚粉也是經常易遭到該菌污染的飼料原料之一。?
4.2 金黃色葡萄球菌?
大多是通過肉粉、肉骨粉、魚粉、骨粉、血粉等的污染進入動物機體,尤其是禽類表現更為明顯。佐滕(1975)曾在一家禽屠宰廠的雞肉里檢出48%污染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而Roberts(1972)在172份冷凍雞肉材料中曾檢出過108份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中有70株能產生腸毒素,經證實與飼料污染有關。?
除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外,大腸桿菌、李斯特氏菌、產氣莢膜梭菌等都可發生類似污染。?
4.3 弓形蟲?
在生的禽肉、雞蛋等食品中查到弓形蟲包囊多有過報道,也有引起人發病的報道。貓科動物是弓形蟲病的終宿主,受到感染的貓,最多時可排上千個卵囊長期保留在自然界。我國東北某鴨場鴨群弓形蟲病不斷,將常年活動在飼料庫內的兩中野貓捕捉后,檢查其糞便,查到大量的弓形蟲卵囊,證實了是野貓糞便污染飼料引起的。??
5 藥物添加劑使用不當??
有的地方,飼料生產中違反科學原則,濫用藥物和添加劑的問題已十分嚴重。?
5.1 抗生素和驅蟲藥?
抗生素由飼料轉移至禽肉、禽蛋中的問題早受到人們的關注,焦點是食用這類動物性食品時,其中抗生素殘留對人體的危害性。目前,更嚴重的問題是抗生素在飼料中的添加劑量越來越高,類型也從窄譜發展為廣譜,甚至出現了濫用現象。大量的測定已證實了飼料中抗生素和驅蟲藥含量越多,向禽產品中的轉移也越高,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就越大。?
鑒于飼用抗生素的負面效應,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采取了限制性措施。1988年,瑞典開始在飼料中停止添加抗生素。到九十年代初,美國FDA要求清除藥殘的藥物添加劑有數十種,其中絕大部分是抗生素和驅蟲藥。日本也在飼料安全法中明確規定了抗生素的停藥期,從1999年起,歐盟開始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
5.2 激素和類激素藥物?
在飼料中添加激素和類激素的藥物作為動物的促生長劑已有多年的歷史。目前,在禽類飼料中添加激素類藥物已被普遍禁止。但對于類激素類藥物,有人認為對改善肉禽生產性能和胴體組成,尤其是提高瘦肉率方面效果顯著,如β—腎上腺素能激動劑(CL等)就是其中之一。后來發現,當人經常食用添加CL飼料所飼養動物的肉產品后,該類藥物進入人體并積累,達到一定量時會使人出現血壓增高,心跳加快、氣喘、多汗、手足顫抖、搖頭等癥狀,俗稱“抖抖病”。九十年代以來,已在多個國家披露陸續有數百人發病的報道。?
5.3 其它添加劑的過量使用?
有的添加劑過量使用亦可污染飼料而產生許多副作用。如禽類促生長劑硝呋烯腙,有致癌和致畸的副作用;喹乙醇有較強的致染色體斷裂而誘發機體細胞突變的副作用;有一種畜禽生長素,可使機體白血病的發病率上升9倍(王學新 1999)。?
總之,污染飼料危害禽產品食品安全應當引起業界同行的重視,我們在禽業生產中應杜絕和避免飼料污染。否則,在我國加入WTO后,我國養禽業將會降低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