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工作會議籌備期間農業部劉堅副部長在接受我社記者采訪時指出,開展農產品加推進行動要處理好以下7個關系。
1.大企業與小企業的關系
調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必須突出和發揮大企業、大公司、大項目的地位和作用,同時要重視小企業、小公司、小項目的發展,以大帶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并舉,建立合理的企業結構。從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看,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依靠的是一個企業群或企業鏈,沒有一大批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協調、配套發展,經濟的良性循環很難持續。有的專家講,大企業與小企業的關系,即是“斑馬企業”與“小狗經濟”的關系。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企業最有競爭力的不是斑馬,而是小狗。我們進入國際舞臺,最重要的不是造斑馬、造大象,而是做小狗。中國企業規模的小型化和產權將明晰化是一個發展趨勢。中國企業在世界的分工中干什么?美國人造飛機,德國人造汽車,中國人一項一項地來。傳統產業、加工工業是中國的優勢,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業經過“八五”、“九五”的發展,技術水平大大提高,為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2.高新技術與實用技術的關系
農產品加工業的迅速成長,除了必要的資金投入外,技術投入也是關鍵。要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強國際競爭能力,農產品加工制品必須具有自身特色,在功能、款式、質量等方面超出競爭對手,這就需要一定的高新技術作支撐。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一定要注重引進和消化吸收高新技術,把高新技術作為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選擇什么類型的技術,關鍵在于該技術是否有利于產業和企業發展,是否有利于普及推廣,是否有利于提高競爭力,是否有利于吸收更多勞動力就業,是否有利于帶動農業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所以,在技術應用上不斷求新求高的同時,還要求實,也就是實用。實用技術往往物美價廉,在技術的選擇上,既要重視高新技術,也要重視實用技術的貢獻與作用。
3.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的關系
目前,我國農產品生產基本上還處于自由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民一家一戶獨立經營,生產資金投入分散,農產品生產的基地化、規?;藴驶凸S化現代生產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雖然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了5.6萬家,但由于產加銷聯結機制不完善,起龍頭作用的企業還不到4%,帶動農戶不足農戶總數的1/4,多數企業和農戶之間是買斷關系。訂單農業履約率較低,農民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受益有限。原料生產的品種品質結構不適應加工要求,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一定要從我國農產品生產的實際出發,根據農產品的資源狀況、市場需要和生產能力,確定就地加工的方向和布局,防止一哄而起,重復建廠,盲目發展。要大力培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把產業化生產模式作為解決分散生產與集中加工矛盾的重要措施。
4.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傳統產業是高新技術與現實經濟的結合點,要加快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用最新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加快產品升級換代。目前,我國部分傳統產業、傳統產品在國內,特別是廣大農村仍有市場,在國際上仍有競爭力,這樣的傳統產業和產品要給予保護,支持其發展。因此,在今后一段時期,農產品加工業中現代產業與傳統產業的二元結構將并存。
5.產業增長與資源環境的關系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貫徹科學的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協調產業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既要通過產業結構和布局的優化調整,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和對環境的損害,也要加大水、能源等戰略性資源的供給和土地資源的調控,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6.開拓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關系
目前,國內市場已經國際化,國際市場已經國內化。因此,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適應這一變化,在鞏固國內城市消費市場的同時,把開拓廣大農村、小城鎮和國際市場作為重點和突破口,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數量和多樣化、優質化、方便化、安全化和營養化等需求。
7.精深加工和初加工的關系
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是指對農產品二次以上的加工,主要是指對蛋白質資源、植物纖維資源、油脂資源、新營養資源及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農產品初加工是指對農產品一次性的、不涉及對農產品內在成分改變的加工。初加工使農產品發生量的變化,精深加工使農產品發生質的變化。目前在很多地方和很多產業首先還是應該二者結合,發展壯大。大到一定規模之后,再向縱深推進,發展精深加工。農業部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05年農產品加工的一次轉化率要達到55%,二次以上深加工達到35%以上,這也是基于上述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