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記者接到郾城縣黑龍潭鄉某養雞專業村一位讀者投訴,反映他所在的村污染嚴重,路邊溝沿、房前屋后堆積著大量雞糞,散發出惡臭,每逢雨天糞水橫流。他希望有關部門能管一管此事。
像這位讀者所反映的問題記者經常接到。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我市養殖業發展迅速,涌現出一批養殖專業戶和專業村,相繼建成了一批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據統計,2003年,全市出欄生豬350萬頭,出欄雞2000萬只,養殖總量位居全省前列,養殖業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然而,矛盾與生俱來,由于管理滯后,我市養殖場普遍存在選址不當、未經環評審批、無污染防治措施和綜合利用措施等問題,所產生的廢渣、廢水和惡臭給周圍環境造成了一定污染,影響了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養殖糞便經雨淋后產生的污水和養殖排放廢水滲漏造成地下水源污染。據有關人士透露,目前,我市一些養殖集中區域的地下水資源已受到破壞不能飲用。幾年前,記者在某村看到,該村因大量養殖廢水長期滲漏,村內壓井出水帶有異色異味無法飲用,已對該村地下水資源造成持久性污染。
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在分析這一狀況時說,除了認識不到位外,造成養殖業污染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我市養殖總量和養殖密度大,所產生的污染物總量大,給環境造成的壓力大。據統計,一頭豬的排污量相當于7~10人的排污量。二是養殖業環境管理滯后。長期以來,養殖業一直是鼓勵發展的行業,但相配套的污染防治法規不夠健全,污染防治措施、配套綜合利用措施更少。三是養殖業數量大、分布廣,散養農戶特別多,管理難度大。四是污染防治資金不足,治污能力差。五是促進養殖廢物綜合利用的機制不夠健全。養殖業與種植業的結合不夠,畜禽糞便作為有機肥料的利用總量和養殖廢水用于農業灌溉的總量較小,且技術不規范不科學,易于造成二次污染。
據悉,為降低環境污染,我市已相繼采取了不少措施,并已取得明顯成效。一是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漯河市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辦法》,劃定了全市禁養區域。二是從2002年開始,對新建規模化養殖項目嚴格執行“三同時”管理制度,要求新建養殖場必須有相配套的污染防治措施和綜合利用措施。三是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積極推廣養殖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現已建成6個畜禽糞便有機肥料加工場、多個果草牧型綜合農業生態示范區和沼氣示范村,使一部分養殖糞便和養殖廢水得到綜合利用。四是以建設無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為契機,建設無公害、綠色、有機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促進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結合,疏通養殖廢物綜合利用途徑,促進全市生態農業發展。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郾城縣萬金鎮喬莊養豬專業村前幾年由于不重視污染防治,造成很大污染。因此,該村自覺行動,把污染防治納入鄉規民約,規定30頭以上的養豬場必須搬到村外,所有養豬戶不得向村內坑塘排放養殖廢水,必須修渠將廢水引到村外用于農業澆灌等。
發展養殖業不能以犧牲環境保護為代價。養殖業污染的突出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的污染防治意識已有所增強。最近國務院提出,要在2006年前在淮河流域建設一批養殖污染防治示范縣,三年內全流域規模化養殖場實現達標排放,這給我市污染防治提供了難得的良機。
據市環保局生態科科長陳慶文介紹,我市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加強養殖污染防治和環境管理。把好項目建設關,嚴格執行“三同時”管理制度,對養殖業項目要像工業項目一樣進行環保審批。二是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三是通過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使養殖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料支持糧食、蔬菜、林果等種植業發展,既解決養殖污染,又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像這位讀者所反映的問題記者經常接到。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我市養殖業發展迅速,涌現出一批養殖專業戶和專業村,相繼建成了一批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據統計,2003年,全市出欄生豬350萬頭,出欄雞2000萬只,養殖總量位居全省前列,養殖業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然而,矛盾與生俱來,由于管理滯后,我市養殖場普遍存在選址不當、未經環評審批、無污染防治措施和綜合利用措施等問題,所產生的廢渣、廢水和惡臭給周圍環境造成了一定污染,影響了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養殖糞便經雨淋后產生的污水和養殖排放廢水滲漏造成地下水源污染。據有關人士透露,目前,我市一些養殖集中區域的地下水資源已受到破壞不能飲用。幾年前,記者在某村看到,該村因大量養殖廢水長期滲漏,村內壓井出水帶有異色異味無法飲用,已對該村地下水資源造成持久性污染。
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在分析這一狀況時說,除了認識不到位外,造成養殖業污染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我市養殖總量和養殖密度大,所產生的污染物總量大,給環境造成的壓力大。據統計,一頭豬的排污量相當于7~10人的排污量。二是養殖業環境管理滯后。長期以來,養殖業一直是鼓勵發展的行業,但相配套的污染防治法規不夠健全,污染防治措施、配套綜合利用措施更少。三是養殖業數量大、分布廣,散養農戶特別多,管理難度大。四是污染防治資金不足,治污能力差。五是促進養殖廢物綜合利用的機制不夠健全。養殖業與種植業的結合不夠,畜禽糞便作為有機肥料的利用總量和養殖廢水用于農業灌溉的總量較小,且技術不規范不科學,易于造成二次污染。
據悉,為降低環境污染,我市已相繼采取了不少措施,并已取得明顯成效。一是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漯河市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辦法》,劃定了全市禁養區域。二是從2002年開始,對新建規模化養殖項目嚴格執行“三同時”管理制度,要求新建養殖場必須有相配套的污染防治措施和綜合利用措施。三是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積極推廣養殖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現已建成6個畜禽糞便有機肥料加工場、多個果草牧型綜合農業生態示范區和沼氣示范村,使一部分養殖糞便和養殖廢水得到綜合利用。四是以建設無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為契機,建設無公害、綠色、有機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促進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結合,疏通養殖廢物綜合利用途徑,促進全市生態農業發展。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郾城縣萬金鎮喬莊養豬專業村前幾年由于不重視污染防治,造成很大污染。因此,該村自覺行動,把污染防治納入鄉規民約,規定30頭以上的養豬場必須搬到村外,所有養豬戶不得向村內坑塘排放養殖廢水,必須修渠將廢水引到村外用于農業澆灌等。
發展養殖業不能以犧牲環境保護為代價。養殖業污染的突出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的污染防治意識已有所增強。最近國務院提出,要在2006年前在淮河流域建設一批養殖污染防治示范縣,三年內全流域規模化養殖場實現達標排放,這給我市污染防治提供了難得的良機。
據市環保局生態科科長陳慶文介紹,我市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加強養殖污染防治和環境管理。把好項目建設關,嚴格執行“三同時”管理制度,對養殖業項目要像工業項目一樣進行環保審批。二是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三是通過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使養殖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料支持糧食、蔬菜、林果等種植業發展,既解決養殖污染,又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