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是個喝牛奶的民族。因此,讓美國人接受豆奶,將豆產品的健康信息傳遞給千家萬戶的難度,差不多等于“到赤腳部落賣鞋”。但是,一個名叫斯蒂夫 迪蒙的地地道道的美國人,成功的把豆奶產品打進了美國的超市,斯蒂夫給其豆奶產品取了個東方名字叫“絲綢”
從產品創意到品牌創意
“絲綢”打響豆奶市場第一槍
二十多年來,斯蒂夫嘗試過給美國的消費者們提供各種各樣為他們特制的豆類產品,有些聽來很有創意,比如豆腐冰淇淋、用大豆制成的火腿。這些產品都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好在蒼天不負有心人,一天,斯蒂夫靈光一動,創造了“絲綢”這個品牌,竟然一炮打響,成為這個產品類別中首屈一指的品牌。
“絲綢”可以說是個突然崛起的明星產品。“絲綢”已經是美國人最喜歡的全國性的豆奶品牌,這種地位甚至超過了所有的牛奶品牌,根據權威統計,“絲綢”已經成為行內公認的銷售量最高的“白色飲料”品牌,每周銷售量高達600萬美元,每年則以50%的高速度持續增長,今年全年總銷售額有望達到4億美元。
從年輕消費到廣泛消費
瘋狂設想豆奶取代牛奶
而斯蒂夫還遠沒有滿足。他希望能夠將豆奶市場擴展到小孩和老人,等到婦孺皆知、老少咸宜的時候,可以想見“絲綢”牌豆奶產品的市場規模將會有多大。如果了解斯蒂夫的真正長期目標,你更會驚訝不已:他要用豆奶整個取代牛奶,將牛奶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抹去。
那么,斯蒂夫究竟用怎樣的方式去將牛奶一點一點地擠出白色飲料這個市場呢?簡單說,就是借力打力。斯蒂夫就是在牛奶供應和經銷巨頭們的幫助下進入了這個市場,而且逐步盤剝,寸土必爭地獲得了自己的市場。
1998年,斯蒂夫做出了一個常人很難想到或者是想到了也會立即自我否定的主意,那就是和美國國內最大的牛奶加工制造商迪恩食品公司成為了合伙人,最終在2002年竟然將自己在科羅拉多的名叫“白色浪濤”的191人的公司連鍋端賣給了這家位于達拉斯擁有美國國內十幾大牛奶品牌的公司。這樣令人大跌眼鏡的結合給了“絲綢”寶貴的全國范圍的商店貨架空間,使之從通常的超市的健康食品貨柜的犄角旮旯一躍而進奶制產品貨柜。
改革包裝建設基地
企業自主掌握命運鑰匙
1996年,斯蒂夫做出了一個很大的產品包裝改革,用傳統的牛奶紙包裝來包裝他們生產的豆奶。在這以前,豆奶通常使用小型的、甚至是不能冷藏的盒子包裝,只有那些真正的全身心相信豆奶的營養價值的人們,才不在乎這種既不方便又很古怪的包裝,才不在乎豆奶特有的味道,但是這樣的市場畢竟是有限的。而現在,全新的包裝給了“絲綢”豆奶與牛奶同樣的方便性,可以冷藏,外觀又一下子給人似曾相識的親切感覺。
剛開始與牛奶“叫板”的時候,斯蒂夫甚至都還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豆奶生產基地,他將生產外發給加州的一個專業豆奶生產商,合作了一段時間后,斯蒂夫看到了這一模式潛在的問題:它的利潤邊際將會很有限,而且他不能真正地控制產品的質量,尤其是豆奶的味道。為了解決這兩個致命的問題,斯蒂夫毅然決然開設了自己的加工基地,研制新的配方,使得自己的豆奶品位更佳,而且逐步發展到增加新的口味,諸如巧克力味的以及帶有咖啡味的豆奶,迎合美國人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