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對于剛步入產業振興計劃不久的中國大豆產業來說注定有著難以忘卻的記憶。作為大豆產業鏈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中國的大豆壓榨企業在繼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年初連續三次被國際大豆貿易商整體"逼倉"之后,從2004年的第二季度開始,又遭遇到了國際市場投資基金的風狂打壓,致使中國大豆壓榨企業的經營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業大幅虧損的深淵。中國大豆壓榨行業的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它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這不能不讓人們為之思索。
回顧國際大豆市場近三年來的走勢,人們不難發現,每當中國因轉基因政策而在新豆上市季節采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情況下,CBOT大豆價格總是逆勢上揚,隨后往往又是中國的企業以補償性的方式加大了對美國大豆的采購量。到了2004年的初期,這一現象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CBOT投資基金置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大規模暴發"禽流感"疫情以及南美大豆庫存已處于歷史高位于不顧,大肆推高CBOT大豆價格,與之相乎應的是,美國農業部在其出臺的報告中大力鼓吹美國大豆的庫存將在不斷增長的中國買盤的消耗下將降至近三十年來的最低位,同時,美國大豆的貿易商則在市場價格的高位撒開了"大網"。結果不幸的是,眾多的中國企業爭先恐后地鉆了進去,隨后,市場以價格暴跌的方式完成了利潤的轉移。而中國壓榨企業的困境又直接引發了當年二季度在國際大豆貿易中大面積違約事件的發生。
上述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面彰顯了國際資本尤其是來自于美國的資本對全球大豆資源進行控制和掠奪的圖謀,而對中國壓榨市場的操控正是這種圖謀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國際資本是如何操控南美大豆資源的呢?南美作為全球大豆新興的生產基地,其產量在全球大豆總產量的份額正逐年上升,作為全球大豆生產國的老牌盟主,美國的貿易商當然不肯放過這一重要的生產資源。美國的貿易商通過向當地農場主提供商業貸款及生產資料等方式逐步達到了其控制南美絕大多數大豆資源的目的,而南美大豆的生產也就不得不依賴于美國的資本。這其間,南美大豆農場主以土地抵押和低價格大豆償還等方式與美國貿易商之間進行著一種古老的貿易形式------物物交換,美國貿易商所提供的貸款年利率均在10%以上,而收購的南美大豆的價格卻低廉很多,就在2004年的年初,當國際大豆市場價格漲至400美元/噸以上時,美國貿易商所收購的南美大豆的價格還不足200美元/噸,南美大豆的生產陷入了一種越依賴越廉價、越廉價越依賴的惡性循環之中。
當美國資本成功地撐控了南美大豆的資源后,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中國的大豆壓榨市場就成為了美國資本新的覬覦目標。目前,我國人均豆粕和豆油的消費量均不足20公斤,而美國人均豆粕和豆油的消費量則分別高達100公斤和50公斤,我國未來大豆的消費量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是,人多地少的現狀又決定了我國對國際大豆市場的依賴性將長期存在。國際資本對中國這一廣闊的大豆消費市場早已垂涎三尺,而中國對國際大豆市場長期的依賴性則為其操控中國大豆壓榨市場的資源提供了可能。
目前,美國資本已經或正在通過獨資或合資的方式進入到了中國的大豆壓榨領域,盡管其壓榨能力占我國壓榨總能力的比例并不高,但其實際的壓榨量卻已經達到全國實際壓榨量的五成還多。盡管現階段,我國已有的壓榨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實際的壓榨需求,但近幾年來,我國的大豆壓榨能力依然增勢不減,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國際資本的不斷注入。國際資本正是看中了目前我國的壓榨行業存在著小而全以及中小型企業獲取進口大豆存在政策上的制約等軟肋,借助其資金優勢對中國中小油廠進行生存空間的擠壓,以達到其擠垮中國的民族壓榨工業進而達到其掠奪中國財富的目的。
這是危言聳聽嗎?不!2004年中國壓榨市場的痛楚已經展露了國際資本的這一陰謀。當年,國內壓榨企業虧損直接原因就是從美國貿易商手中采購了大量的高價位大豆,而在CBOT市場上進行點價的方式又為這些美國貿易商進行高價位兜售提供了便利,同時,這些美國貿易商又直接或間接地控股了國內壓榨行業的外方資本。顯然,美國貿易商在國際大豆貿易的游戲中充當了"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雙重角色。
按照國內稅收相關規定,當企業處于虧損狀態時,可以免交所得稅,同時也不用交納增值稅,并且虧損部分還可以沖抵未來的贏利部分。所有這些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在2004年處于虧損的狀態下均規避了稅收的費用,由于其采購的高價位原料大豆均來源于其母公司直接或間接控股的貿易商,對于這些虧損的外資方來說,不過是把左囗袋里的錢虧到了右囗袋里而已,但這卻使其達到了將資本向境外轉移的目的,相比之下,我國的民族壓榨企業卻承受了實實在在虧損。對于合資企業來說,外資方還可以通過惡意虧損來達到使中方資本縮水、而其自身卻通過資金優勢擴大股份的目的。這就是國際資本進行蓄意虧損和惡意避稅來達到其操控中國壓榨市場乃至于略奪中國資本的目的。這一現象如不能盡速地加以改變,那么,我國的大豆壓榨行業將不得不受制于人,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金融風險,中國的大豆壓榨行業將會步入南美"依賴性發展"的后塵。
2004年,中國大豆壓榨行業所遭受到的創傷是近幾年來我國相關產業政策與高速發展大豆市場之間存在著的矛盾的集中體現。從風險機制上看,由于近幾年來國外的轉基因大豆已經占到了我國大豆壓榨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而在黃大豆2號合約上市之前,1號大豆是不允許進口轉基因大豆進行交割的,這就使得眾多的使用進口大豆的企業缺乏了一個足夠安全的機制來降低國際貿易中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企業就不得不采取,要么去芝加哥期貨市場對沖風險、要么去選擇所謂的"資本雄厚、信譽良好"的美國貿易商(如邦吉、嘉吉、ADM等公司)直接采購。由于定價權撐握在外方手中,國內壓榨企業在國際大豆市場中進行貿易時,就容易成為外方的"漁獵"對象。
從品種上來說,油脂企業在期貨市場上規避風險的有效方式應是多品種組合套利和套保等對沖方式,相關品種可以涉及到黃大豆1號和2號、豆粕、豆油、期權以至棕櫚油和菜油等。人們欣慰地看到,伴隨著中國壓榨企業的陣痛,在2004年的隆冬季節,黃大豆2號合約誕生了,黃大豆2號合約以其可交割品種的廣泛性豐富了國內壓榨企業在期市上的風險對沖工具,并因此為大連期貨市場在國際大豆市場中爭奪定價權創造了條件,這給"元氣大傷"的中國壓榨市場帶來了一個新的希望。但是我們仍需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期貨市場上可以給企業提供的風險對沖工具與市場的實際需求之間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相關品種的上市仍需假以時日。
在政府對市場的調控方面,相對于美國農業部利用各種報告對市場進行調控而言,目前國內政府部門在此方面卻基本上呈空缺狀態,這暴露了政府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對如何利用自身的政府資源認識不足。人們期待著政府在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以及貿易政策等方面措施更加健全和科學化。近幾年來,國內的投資者對國際投資基金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已深有感觸,如何在國內期貨和現貨市場上培育有實力的投資機構以增強我們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這仍需相關部門加以探討。
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應從戰略性的高度來審視目前國內大豆市場的現象、應以科學的觀點來驗視市場存在的問題,我們應把以往的問題和失利就會成為我們進一步發展的助推器。2004,不能忘卻的記憶,它將促使我國的大豆產業政策更趨完善、它將促使國內業者的經營理念更加成熟,它是我國大豆產業振興計劃中寶貴的經驗積累。真可謂"福兮禍之所伏"啊。
回顧國際大豆市場近三年來的走勢,人們不難發現,每當中國因轉基因政策而在新豆上市季節采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情況下,CBOT大豆價格總是逆勢上揚,隨后往往又是中國的企業以補償性的方式加大了對美國大豆的采購量。到了2004年的初期,這一現象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CBOT投資基金置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大規模暴發"禽流感"疫情以及南美大豆庫存已處于歷史高位于不顧,大肆推高CBOT大豆價格,與之相乎應的是,美國農業部在其出臺的報告中大力鼓吹美國大豆的庫存將在不斷增長的中國買盤的消耗下將降至近三十年來的最低位,同時,美國大豆的貿易商則在市場價格的高位撒開了"大網"。結果不幸的是,眾多的中國企業爭先恐后地鉆了進去,隨后,市場以價格暴跌的方式完成了利潤的轉移。而中國壓榨企業的困境又直接引發了當年二季度在國際大豆貿易中大面積違約事件的發生。
上述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面彰顯了國際資本尤其是來自于美國的資本對全球大豆資源進行控制和掠奪的圖謀,而對中國壓榨市場的操控正是這種圖謀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國際資本是如何操控南美大豆資源的呢?南美作為全球大豆新興的生產基地,其產量在全球大豆總產量的份額正逐年上升,作為全球大豆生產國的老牌盟主,美國的貿易商當然不肯放過這一重要的生產資源。美國的貿易商通過向當地農場主提供商業貸款及生產資料等方式逐步達到了其控制南美絕大多數大豆資源的目的,而南美大豆的生產也就不得不依賴于美國的資本。這其間,南美大豆農場主以土地抵押和低價格大豆償還等方式與美國貿易商之間進行著一種古老的貿易形式------物物交換,美國貿易商所提供的貸款年利率均在10%以上,而收購的南美大豆的價格卻低廉很多,就在2004年的年初,當國際大豆市場價格漲至400美元/噸以上時,美國貿易商所收購的南美大豆的價格還不足200美元/噸,南美大豆的生產陷入了一種越依賴越廉價、越廉價越依賴的惡性循環之中。
當美國資本成功地撐控了南美大豆的資源后,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中國的大豆壓榨市場就成為了美國資本新的覬覦目標。目前,我國人均豆粕和豆油的消費量均不足20公斤,而美國人均豆粕和豆油的消費量則分別高達100公斤和50公斤,我國未來大豆的消費量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是,人多地少的現狀又決定了我國對國際大豆市場的依賴性將長期存在。國際資本對中國這一廣闊的大豆消費市場早已垂涎三尺,而中國對國際大豆市場長期的依賴性則為其操控中國大豆壓榨市場的資源提供了可能。
目前,美國資本已經或正在通過獨資或合資的方式進入到了中國的大豆壓榨領域,盡管其壓榨能力占我國壓榨總能力的比例并不高,但其實際的壓榨量卻已經達到全國實際壓榨量的五成還多。盡管現階段,我國已有的壓榨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實際的壓榨需求,但近幾年來,我國的大豆壓榨能力依然增勢不減,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國際資本的不斷注入。國際資本正是看中了目前我國的壓榨行業存在著小而全以及中小型企業獲取進口大豆存在政策上的制約等軟肋,借助其資金優勢對中國中小油廠進行生存空間的擠壓,以達到其擠垮中國的民族壓榨工業進而達到其掠奪中國財富的目的。
這是危言聳聽嗎?不!2004年中國壓榨市場的痛楚已經展露了國際資本的這一陰謀。當年,國內壓榨企業虧損直接原因就是從美國貿易商手中采購了大量的高價位大豆,而在CBOT市場上進行點價的方式又為這些美國貿易商進行高價位兜售提供了便利,同時,這些美國貿易商又直接或間接地控股了國內壓榨行業的外方資本。顯然,美國貿易商在國際大豆貿易的游戲中充當了"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雙重角色。
按照國內稅收相關規定,當企業處于虧損狀態時,可以免交所得稅,同時也不用交納增值稅,并且虧損部分還可以沖抵未來的贏利部分。所有這些具有外資背景的企業在2004年處于虧損的狀態下均規避了稅收的費用,由于其采購的高價位原料大豆均來源于其母公司直接或間接控股的貿易商,對于這些虧損的外資方來說,不過是把左囗袋里的錢虧到了右囗袋里而已,但這卻使其達到了將資本向境外轉移的目的,相比之下,我國的民族壓榨企業卻承受了實實在在虧損。對于合資企業來說,外資方還可以通過惡意虧損來達到使中方資本縮水、而其自身卻通過資金優勢擴大股份的目的。這就是國際資本進行蓄意虧損和惡意避稅來達到其操控中國壓榨市場乃至于略奪中國資本的目的。這一現象如不能盡速地加以改變,那么,我國的大豆壓榨行業將不得不受制于人,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金融風險,中國的大豆壓榨行業將會步入南美"依賴性發展"的后塵。
2004年,中國大豆壓榨行業所遭受到的創傷是近幾年來我國相關產業政策與高速發展大豆市場之間存在著的矛盾的集中體現。從風險機制上看,由于近幾年來國外的轉基因大豆已經占到了我國大豆壓榨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而在黃大豆2號合約上市之前,1號大豆是不允許進口轉基因大豆進行交割的,這就使得眾多的使用進口大豆的企業缺乏了一個足夠安全的機制來降低國際貿易中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企業就不得不采取,要么去芝加哥期貨市場對沖風險、要么去選擇所謂的"資本雄厚、信譽良好"的美國貿易商(如邦吉、嘉吉、ADM等公司)直接采購。由于定價權撐握在外方手中,國內壓榨企業在國際大豆市場中進行貿易時,就容易成為外方的"漁獵"對象。
從品種上來說,油脂企業在期貨市場上規避風險的有效方式應是多品種組合套利和套保等對沖方式,相關品種可以涉及到黃大豆1號和2號、豆粕、豆油、期權以至棕櫚油和菜油等。人們欣慰地看到,伴隨著中國壓榨企業的陣痛,在2004年的隆冬季節,黃大豆2號合約誕生了,黃大豆2號合約以其可交割品種的廣泛性豐富了國內壓榨企業在期市上的風險對沖工具,并因此為大連期貨市場在國際大豆市場中爭奪定價權創造了條件,這給"元氣大傷"的中國壓榨市場帶來了一個新的希望。但是我們仍需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期貨市場上可以給企業提供的風險對沖工具與市場的實際需求之間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相關品種的上市仍需假以時日。
在政府對市場的調控方面,相對于美國農業部利用各種報告對市場進行調控而言,目前國內政府部門在此方面卻基本上呈空缺狀態,這暴露了政府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對如何利用自身的政府資源認識不足。人們期待著政府在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以及貿易政策等方面措施更加健全和科學化。近幾年來,國內的投資者對國際投資基金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已深有感觸,如何在國內期貨和現貨市場上培育有實力的投資機構以增強我們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這仍需相關部門加以探討。
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應從戰略性的高度來審視目前國內大豆市場的現象、應以科學的觀點來驗視市場存在的問題,我們應把以往的問題和失利就會成為我們進一步發展的助推器。2004,不能忘卻的記憶,它將促使我國的大豆產業政策更趨完善、它將促使國內業者的經營理念更加成熟,它是我國大豆產業振興計劃中寶貴的經驗積累。真可謂"福兮禍之所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