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鏈球菌病和皮膚炭疽在四川省和遼寧省兩地相繼發生,一方面催促著中央相關部委加速全國應急預案框架體系的建立步伐;另一方面,也讓有關方面意識到,畜牧業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已經到了不得不轉變的關鍵時刻。
經過對四川豬鏈球菌病疫情的高強度查詢,農業部部長杜青林一回京即舉行了多次會議。3日的全國豬鏈球菌病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視頻會議上,杜青林指出,今后的農業工作,一要積極推進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實現生豬飼養方式、屠宰加工方式和流通方式的轉變,改善防疫條件,有效防止疫情發生;二要進一步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基層動物防疫機構,穩定防疫隊伍;三要大力加強農村沼氣建設,降低環境污染,有效改善飼養衛生條件。
“從深層次來看,動物傳染疾病的增多反映了畜牧生產方式之前一直存在較重的粗放性。”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遠分析說,“部長講話的重要意義在于,今后在發展畜牧業方面將改變只注重生產的局面,而更多的注意力轉向生產之后的衍生環節。”
“我們現在正忙著起草相關文件和政策來對這些指導意見進行落實,這幾天就會公布。”農業部辦公廳新聞處的許翔宇對記者表示。
昨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的韓俊與潘耀國發表了“‘十一五’期間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前景和重點”的報告,其中明確指出,“‘十一五’時期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增加畜牧業比重。”這意味著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的壓力,也將成倍增長。
目前,中國畜牧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32%,全國農民每年人均純收入中的230元來自畜牧業。2004年,我國畜牧業生產總值9500多億元,加上所帶動的飼料、畜產品加工、獸藥等相關產業的產值,整個產業鏈的產值約15000億元。隨著畜牧業逐漸成為農業的支柱產業,畜牧業對食品加工業、畜牧機械制造業、生物醫藥等相關產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一旦畜牧生產環節因粗放(發展)出現問題,就會帶來嚴重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對此,韓俊表示,在加速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過程中,技術因素將越來越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要重點抓好畜牧業現代養殖示范園區、畜產品加工示范區,而科技推動戰略的中心,是畜禽良種選育和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