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工廠化養豬進行工藝改革,有三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業者對工藝錯誤已有所認識和已做了一些改革,現在要進一步改革以臻完善;一種是業者對工藝錯誤有新發現而立即著手整改;一種是業者對處于低水平的工藝引進新科技加以提升。
現列舉幾項工藝改革的常見者進行評說。
1 場址選擇
現代社會講究生態文明,重視環境管理。場址選擇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而環境保護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場址既要考慮豬場建設本身的利弊,也要考慮對所在地的影響。
工廠化養豬創立初期,世界生態文明意識還很淡薄,因此工廠化豬場建設對此考慮欠周,更由于工廠化豬場的飼養規模龐大,很快便成為所在地的較大的污染源頭。
我國工廠化養豬比較密集的地區,首先從廣東深圳開始,隨即擴大到珠江三角洲。建場時雖然一般選在離開城鎮3~5千米甚至10千米的地方,但由于城市化發展,建場后6~8年,豬場已被附近的工廠、民居包圍,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只有被迫拆遷,另地重建。為此制定整改目標,豬場場址規定要離開城鎮邊緣30千米以上。深圳還實行全市境內禁設豬場,深圳市農牧公司已將新建豬場全部由市郊搬到較遠農村。東莞等地還規定東江兩岸各5千米范圍一律禁止養豬。其后全國各地也逐漸有所認識,有所改正。
2 農牧結合
工廠化豬場原有模式是單一經營養豬。當豬場規模越來越大,養豬生產越來越集中,環境污染問題就越來越突出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建設的豬場,多數是為生產活豬出口港澳,一般年產3~5萬頭,甚至10萬頭,污水處理所耗的設備、能源和人工非常巨大。廣東某大型豬場,由于附近沒有農田,用水沖法排出的糞尿先用固液分離機分出糞渣,再雇人用飼料袋裝好,雇車運到農區出售,收入得不償失。有些先建場投產后再進行污水處理,投入非常龐大,甚至治理不起。
解決辦法之一是工廠化豬場到農村建場,實行農牧結合,讓豬場糞尿被附近農田充分利用。我國工廠化養豬初期,廣東四會下 聯營畜牧場就已經作出榜樣。該場將養豬與種果和養魚結合,走生態養殖的道路,經過20年實踐證明,這條道路是完全正確和可行的,而且是更符合我國國情的做法。
3 流水式的生產工藝
這種工藝最早在1980年由深圳光明畜牧合營有限公司從美國三德畜牧設備公司引進。這種年產萬頭商品豬的生產線占地1.3公頃,豬舍建筑面積4 200平方米,飼養繁殖母豬550頭,土建投資100萬元,機電設備投資1 100萬元,合計1 200萬元。母豬年產2.2~2.3胎,仔豬成活率90%,出欄率180%,飼養員7人,平均日耗水250立方米(清潔豬糞尿用水沖法),平均日耗電1 000千瓦時(因實行全年均衡產仔,仔豬休息處溫度要求30 ℃~32 ℃,母豬要求18 ℃~20 ℃,因此用電量大)。
流水式的生產工藝具有下列優點:有計劃的組織生產,實現均衡生產,全進全出,減少疫病的傳播機會,有利于設備的維修和保養,以及舍內小環境氣候的控制;按階段對豬只進行科學管理,有利于控制產品數量和質量。但在我國實行的情況表明,與我國勞動力低廉、水資源缺乏和電力價格高等有矛盾。深圳光明合營豬場統計,用美國三德公司的養豬設備, 每生產一頭100千克的瘦肉型豬耗電28.88千瓦時,按每千瓦時電費0.7元計,每頭豬耗電費就達20元。豬場如果沒有出口任務,采用流水式生產工藝,效益就會很差。在寒冷地區,為了節省能源,改常年分娩為季節分娩值得考慮。至于實行季節分娩時產房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可以改養生長肥育豬,以提高房舍的利用率。在我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和能源情況,不必強求采用流水式的生產工藝。
4 封閉式豬舍
從美國引進的三德畜牧設備公司的年產萬頭生產線6幢豬舍中,其中3幢配種懷孕舍、分娩舍和保育舍為封閉式豬舍。豬舍不設窗戶,門扉平時緊閉,附有一套自動控制舍內小氣候條件的機械,通風系統和供暖降溫設施能夠為豬舍提供良好的環境,可以保證終年均衡生產的實施和提高生產效率。實際使用后表明,全封閉、高密度、省勞動力的養豬生產方式,不僅投資大,成本高,疏于人對豬的管理。而且豬只像被監禁,過分擁擠,活動受到限制,不僅生產力、繁殖力受影響,而且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也會下降。在亞熱帶的廣東使用,表現是保溫性能好,降溫效果差,同時耗電量大。夏季舍內外相差只降溫3 ℃~4 ℃,在氣溫常在30 ℃~35 ℃的情況下,舍內悶熱,只好改封閉式為南北帶窗戶的半開放式豬舍了。近年更發現由于飼養密度大,通風不良,豬的呼吸道病發生機會有增多趨勢。根據我國條件,封閉式豬舍以改為半開放式豬舍為宜,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甚至可以采用全開放式。豬舍以自然通風為主,降溫采用電風扇、排氣扇、滴水降溫和噴霧相結合方式。公豬舍可采用濕簾降溫設備。保溫采用熱風爐,有投資少、操作簡單和除濕效果好的優點。分娩舍的保溫箱則用恒溫電熱板及紅外線燈泡。
5 豬舍運動場
引進養豬生產線的豬舍均不設運動場,理由是減少豬病傳染機會,特別是寄生蟲病。實際使用說明,限位飼養的種豬由于不與泥土接觸,不見陽光,會導致繁殖力降低,產仔數減少。常見由封閉式豬舍的瘦肉型豬轉到開放式帶運動場的豬舍飼養,并添喂青飼料時胎產仔數可提高1~3頭。另外,缺乏運動的種豬利用年限短,母豬一般只能利用6胎,公豬在本交條件下從開始配種后只能利用1~2年,沒有運動的豬體質下降,同樣受體內外寄生蟲感染。不設運動場,不讓豬接觸泥土,也違反豬的天性。傳統養豬時,臨產母豬均有拱土墊窩的動作,在限位飼養無墊草的分娩欄已經失去這一判斷母豬臨產的征候了。今后新建豬場宜將豬舍之間的距離拉大,開辟運動場,不但使豬舍通風透光,而且能增加豬的抵抗力,降低豬的發病率。
6 干粉料喂豬
傳統養豬都是采用加水濕喂。工廠化養豬從節省勞動力出發,采用不限量干喂,仔豬用顆粒料,中大豬多用干粉料。在一個44次濕喂與干喂的對比試驗中表明,濕喂對增重有益的29次,有損的3次,無差異的12次。濕喂對飼料利用率有益的25次,有損的4次,無差異的15次。濕喂對胴體品質有益的6次,有損的1次,無差異的21次。可見濕喂優于干喂。近年來更發現,干喂時由于豬的采食與飲水設在欄內不同的地方,容易引致粉塵增加和飼料浪費,豬的呼吸道病有增加的趨勢。廣東東莞市食出公司橫瀝豬場引進總部設在德國的大荷蘭人公司由計算機控制的液態料喂豬系統,這個系統與總部的計算機終端連接,可以計算不同豬群的飼料比例、重量,同時在育肥階段結束后提供一份完整的綜合性的生產報告。橫瀝豬場的使用說明,全自動的濕喂系統在萬頭豬場中應用,不但節省人工,沒有粉塵,而且增重快,豬的吸收利用好,飼料利用率高。但引進這一系統造價高,需100萬元。在我國目前可采用干濕喂料器(即帶飲水器的食箱),把飼料和飲水器放在一起,豬一邊吃料一邊飲水,能增加豬采食量,節約飼料,效果良好。廣東一些規模化豬場用小型的土建用的攪拌機將飼料加水(比例1∶1)攪拌后喂飼,食槽不會殘留飼料,飼料浪費幾乎減少到零。也可采用鏈板輸送,攪龍撤料的方案,能滿足精料配一定青料的混合料喂飼。
7 仔豬提早斷奶
工廠化豬場由于養的多是引進瘦肉型品種母豬,這些豬種本來就繁殖力低,加上限位飼養,缺乏運動,又不使用青料,因此平均每胎產活仔數都在10頭左右。為了提高母豬產仔率,只好采取提高母豬年產仔胎數的辦法,即母豬從60天斷奶年產1.8窩,縮短為28天斷奶,甚至21天斷奶,使年產仔胎數增加至2.3~2.4胎。后來更發展為哺乳7天的超早期斷奶,認為是集約化豬場提高母豬繁殖力的好辦法。實際上提早斷奶是有條件的,即營養與環境,如果提早斷奶的仔豬營養跟不上,產房和保育舍的保溫和衛生條件不符合標準,就會降低仔豬的免疫力,下痢增多,成活率反而降低。根據我國南北方氣候條件的差異,以及豬舍保溫條件及成本的不同,認為28~42天斷奶可能效果更好。
在工廠化養豬工藝改革中特別強調創新,積極創造新工藝取代舊工藝。目前已著手試用的幾項改革就值得提倡和給予大力支持。包括稀飼料喂養技術;舍飼與放牧結合的飼養方法;分年齡多點式生產;使用刮糞機代替水沖法清糞;沼氣—柴油雙燃料發電機發電;在分娩舍安設電子眼;值班室電視機聯網使用等。
中國工廠化養豬事業,是我國工廠化養豬工作者開拓創新,創建成功的。我們期望新時期的工廠化養豬工藝改革,繼承前輩創意,不斷進步,取得更大的成功,讓中國工廠化養豬變得更強大、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