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企業科研 » 正文

“7+1”聯合體探索技術轉移新模式

  作者: 來源: 日期:2006-11-08  
 科學時報2006年11月7日報道   “在‘7+1’聯合體的推動下,飼料所的β-苷露聚糖酶、二甲酸鉀、營養健康蛋等多項技術又成功實現了轉移。目前,聯合體正在探索多種技術轉移模式。”日前,中國農科院飼料所產業處處長、“7+1”高科技飼料企業聯合體秘書長羅發洪在接受《科學時報》采訪時如是說。

    由中國農科院飼料所發起,7個代表北京高科技飼料企業共同參與的“7+1”高科技飼料企業聯合體成立于2003年10月。基于對中國飼料工業現狀和長遠發展戰略的共同認識與理解,聯合體致力于聯合構建技術轉移平臺,確立成員企業在行業中代表高科技的主體地位,使成員企業在保持自身個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共性優勢,形成產業鏈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2004年,飼料所通過市場調查發現2001年歐洲批準的第一個替代抗生素的飼料添加劑——二甲酸鉀在國內還沒有引起重視,于是通過跟“7+1”聯合體成員企業溝通交流,并最終與聯合體成員之一的北京挑戰集團簽訂合作研發協議,由挑戰集團出資,飼料所生物化工研究室出專家和設備,合作研究二甲酸鉀相關技術。資金充裕,目標明確,僅用一年時間,即2005年該項目研究就獲得成功。目前,挑戰集團已經推出了二甲酸鉀的相關產品。

    “該項目的突出特點是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對國外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并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羅發洪說,“同時,技術轉移的整個過程體現了短、平、快的特點。”

    在“7+1”聯合體的推動下,飼料所的成果轉化工作得到較快發展。自1991年建所到2003年,飼料所總共才轉化2項科技成果,轉化收入300萬元;而2004至2005年,一年時間內飼料所就轉化項目6項,與企業開展技術合作22項,實現收入達1200多萬元。2006年,聯合體模式的推動效果更為顯著,科技開發收入大幅度提高,從市場上獲得的資金也成為運轉飼料所的主要資金來源。

    在國內,像飼料所這樣具有行業服務能力的科研院所不勝枚舉。如果研究所直接進入一個大企業集團,就會束縛住自己的手腳,可能產生科研能力與企業需求不完全一致的矛盾;而獨立存在,則往往被創收的巨大壓力牽引,導致科技資源的分散經營,而變成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的“小老樹”。

    “‘7+1’聯合體不但成功地將產業界與科技界串聯在一起,而且還能夠促進科技與經濟互動,加速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把市場需求與科研工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市場價值和轉化效率。”中國農科院飼料所所長蔡輝益在總結聯合體的經驗時說。

    據介紹,“7+1”聯合體已經探索出多種成果轉化模式:一是飼料所的新技術優先向聯合體成員企業轉化;二是通過二次開發后聯合體成員企業回購或同時向社會轉化。

    目前,飼料所正在探索第三種成果轉化新模式,即利用飼料所的科技儲備進行飼料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飼料所提供符合“7+1”成員企業發展需要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專利成果,成員企業共同投資建立新公司,新公司的產品一部分在聯合體內部消化,另一部分在市場銷售。這既避免了投資風險,還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

    通過近三年的運作,聯合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在橫向發展方面,聯合體成員的數量由最初的8家增長到14家;在縱向發展方面,以“7+1”聯合體為龍頭把飼料行業上下游產業鏈串聯起來,集聚了400多家企業和飼料科研單位,在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

    在為聯合體不斷發展而欣慰的同時,羅發洪也在積極考慮聯合體下一步的發展問題。他說,國內許多農業企業都急需技術以進行產業升級,但是國內的農業企業大多規模小、資金少,沒錢買技術。這無論是對我國飼料產業,還是對聯合體來說,都是一個瓶頸問題。

    此外,“7+1”聯合體目前還和科研單位聯系在一起,如果能夠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純粹公益性的平臺,則對我國整個飼料行業有利。但是,羅發洪說,這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