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er 和 Wilson(1974)做了這樣的結論:關于養分濃度和飼料形式這一論題上相互矛盾的數據明確了一個假想,即在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數據之前,飼喂粉料得到的家禽反應也適用于飼喂顆粒飼料的家禽。Pesti 等(1983)在一項關于破碎飼料的評估研究中報道說,飼料形式與養分濃度之間顯著的相互作用(P<0.05)造成家禽的生長表現反應和腹部脂肪重量反應的線性回歸有不同的斜率。他的結論是,飼喂粉料得到的家禽反應不能認為適用于飼喂顆粒飼料和破碎飼料的家禽。雖然以往的和當前的研究工作都有限,但關于飼料形式與AA需要量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一致表明,飼喂制粒日糧的家禽比飼喂粉料的家禽需要攝入更多的AA,才能取得最大的體增重(BWG) 和飼料效率(FE)。Jensen等(1965)確定,將粗蛋白質(CP)或賴氨酸含量剛夠標準的日糧進行制粒加工,用來飼喂Broad Breasted(大胸肌)Bronze(青銅色)火雞將引起相應養分的缺乏。Bayley等(1968)用CP含量剛夠標準的破碎日糧飼喂肉雞幼雛,也得到同樣結果。Bayley等(1968)報道說,飼喂CP18%的破碎日糧,增重比飼喂相應的粉料要少;但將破碎飼料的日糧蛋白增加到23%,即可解決生長緩慢。上述研究結果說明,如果制粒使得用于合成蛋白的能量增加,那么,AA與能量之間的平衡情況就會影響生產表現。Jensen (2000)提出,為了達到與飼喂粉料相同的每克增重需要的賴氨酸攝取量,飼喂顆粒日糧時應提高日糧的賴氨酸濃度。
堪薩斯州立大學近來研究制粒是否影響出自現代基因品系的肉雞的賴氨酸需要量。Green-wood等(2004)在一項初步研究中報道,可消化賴氨酸水平(日糧的0.85%~1.05%)對飼喂粉料日糧的家禽不影響BWG,但對制粒日糧來說,BWG隨日糧賴氨酸濃度增加而直線上升。用粉料在14~30日齡期間飼喂Cobb500肉雞,0.85%濃度的可消化賴氨酸可獲得最大BWG;而用顆粒飼料飼喂的肉雞,可消化賴氨酸濃度達到1.05%才能獲得最大BWG。在本項研究中,飼料攝入量在兩種飼料形式之間沒有差別,因此不支持下列觀點,即:需要增加制粒日糧的賴氨酸濃度才能達到粉料日糧取得的每克增重的賴氨酸攝入量。
Greenwood等(2003)用一個95%漸近的指數模型,考察制粒是否影響估計的可消化賴氨酸需要。他們觀察到,在制粒增加飼料攝入量的情況下,對BWG 和 FE而言,賴氨酸與料型之間有相互作用。將濃度為0.75%的可消化賴氨酸日糧進行制粒時,家禽出現可覺察的賴氨酸缺乏,這同Jensen等(1965)報道的一樣。將日糧賴氨酸提高到足夠的水平,生產表現即獲得改善。在BWG 和FE方面,賴氨酸與飼料形式之間有相互作用的事實說明,應將指數回歸方程配置到生產表現數據中,用以估計不同飼料形式的可消化賴氨酸需要量。該指數模型與試驗數據十分相符(圖1和2)。在95%漸進反應水平得出的日糧可消化賴氨酸估計需要量,對于BWG,飼喂粉料與飼喂顆粒飼料的肉雞分別為0.87%和1.00%;對于FE,飼喂粉料與飼喂顆粒飼料的肉雞分別為0.90%和0.99%。本研究在日糧賴氨酸需要方面的數據說明,用粉料日糧得出的家禽生產表現反應不適用于飼喂顆粒日糧的家禽。飼喂顆粒日糧的家禽,在95%漸進性反應得出的日糧可消化賴氨酸估計需要量,對于BWG和FE,分別高出13%和9%。因此,粉料與制粒兩個系列的指數反應曲線呈現顯著差異。數據的確表明,進行意圖在于估計賴氨酸需要量的研究時,應當使用蒸汽調制的日糧和制粒的日糧,以防止在商業性生產中對家禽的賴氨酸需要量得出過低估計值。
圖1 粉料和顆粒日糧飼喂16~30日齡肉雞的BWG指數回歸模型
4 飼料細粉與賴氨酸
在肉雞和火雞的養殖中,多數廠家都特別關注飼料的細粉含量。飼料廠家為了滿足客戶對飼料的要求,往往犧牲飼料廠產量以保證顆粒質量。當調制的時間和溫度不足而不能達到充分的淀粉糊化和蛋白變性時,顆粒的穩定性差,容易產生細粉。Scheideler(1995)對幾家飼料廠做過調研,報道說在顆粒冷卻機測定的飼料平均含粉量是33%,但到了農場的飼料盤上,同樣的飼料含粉量就增加到63%~72%。已有研究表明,日糧每增加10%含粉量,大致要損失FCR 1個(百分)點(Proudfoot 和 Sefton,1978)。所以,需要進行研究,找到實用而經濟的解決辦法來改進顆粒質量,減少日糧含粉量。在顆粒質量未能改進的情況下,給家禽飼喂養分濃度更高的日糧,或許有克服低劣顆粒質量問題的可能。據Greenwood等(2004)觀察,家禽食用含總賴氨酸1.00%的日糧時,在含粉量20%時增重表現很好(P=0.01);在含粉量增加到60%之前,BWG與飼喂含賴氨酸1.15%日糧的家禽沒有差別(圖3)。飼喂含粉量60%的低賴氨酸日糧,FE下降,低于含粉量40%以下的日糧(P=0.03);而含粉量不影響賴氨酸水平較高的日糧的FE。這些結果證實,提高日糧的賴氨酸濃度可以補償低劣顆粒質量對生產表現的不良影響。
圖2 粉料和顆粒日糧飼喂16~30日齡肉雞的
FE指數回歸模型
圖3 日糧賴氨酸和飼料含粉量對BWG的影響
5 小結
提高顆粒質量可以顯著改善家禽的生產表現。研究提示,應當將制粒看作是賴氨酸供給量梯度反應研究的一個影響因素。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定制造質量更高的顆粒是否合算,提高養分濃度以克服高含粉量日糧帶來的家禽生產表現差的問題是否經濟可行。
(全文完,參考文獻27篇,略,可向作者函索)
R. Scott Beyer
劉瑞征 譯 程宗佳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