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08中國奶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上,中國人民大學與利樂公司合作的“人大-利樂奶業研究中心”宣告成立,同時該中心發布了對我國奶業發展的總體判斷,預計在未來的5~10年,中國奶業發展速度將會保持在15%~20%左右。但這兩年的奶業成本上升也在進一步考驗行業。
市場:兩年淘汰大量奶牛和奶戶
研究中心指出,經過近10年的高速增長,2005年以來,我國奶牛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飼草料價格走高、奶價持續低迷加上奶牛價值縮水,使奶牛養殖業效益大幅度下滑,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部分奶戶“屠牛宰犢、清場退出”現象,從而也使我國的乳業增長總體放緩。從一定意義上看是理性回歸。
通過一定程度的市場洗禮,將低質低效的奶牛淘汰掉,把飼養條件差、管理水平低的奶戶淘汰掉,為我國乳業實現資源整合,推進奶業升級,盡快從過去的單純追求頭數增長的總量擴張戰略積極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奶業戰略轉變提供了機遇。預計在未來的5~10年,中國奶業發展速度將會保持在15%~20%左右。
成本:料奶比下降擠壓利潤空間
奶牛的主要生產成本是飼草料,約占總生產成本的60%~70%。近兩年我國奶牛養殖業效益下滑最直接原因便是飼草料價格上漲。如濃縮飼料的價格2006年一年之內上漲了10%~15%,飼料玉米的價格上漲了40%,而同期牛奶的價格只上漲了2.3%,料奶比價由過去的1:1.47下降到1:1.13。從而大大擠壓了奶牛業的利潤空間。從未來發展看,我國乳業成本上升的趨勢不可逆轉。
政策:“奶八條”效力初顯補貼行業
2007年和2006年相比,預混飼料價格上漲了30%以上,玉米價格上漲了40%,而同期牛奶價格僅上漲不到3%。與此同時,燃料價格、土地價格等間接成本要素以及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為了遏止料奶比下降的速度,呼和浩特市政府不斷和伊利、蒙牛等大型龍頭企業協商,在2007年內多次提高奶價。
在去年12月1日的提價,農戶的平均飼養成本為7643元,年均產奶量5036公斤,這樣,年產量5噸以上的奶牛(總收入11500元)盈利為3857元,在正常的牛群結構下,補償后備牛的成本后能夠使奶戶略有盈利。
此外,“奶八條”中的其他內容,如奶牛良種補貼、后備母牛補貼、對奶牛養殖農戶購置牧業機械和擠奶機械給予補貼等,也都在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