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水產研究所實施的魚鱗綜合加工利用項目組,日前攻克了魚鱗的綜合利用難關。目前,國內第一條魚鱗綜合加工流水生產線已在上海投產。該生產線每月可"吃"進40噸~50噸水產品加工中產生的廢棄物魚鱗,然后"吐"出膠原蛋白、明膠、動物飼料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產品。該技術不僅在國際上達到了先進水平,而且可以實現產業化。據估算,每噸魚鱗產生的經濟效益約2.5萬元。
我國是水產品加工廢棄物產生的大國,其中羅非魚的產量就占到全世界總產量的40%以上。占廢棄物2%的魚鱗因沒有相應的技術和設備而無法利用。于是,上海市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將攻關重點放在了魚鱗的綜合利用上。
據該項目有關負責人---上海市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南平介紹,他們在實現了對魚鱗進行初級加工( 將魚鱗去鈣獲取蛋白質)的基礎上,將魚鱗中的膠原蛋白、雜蛋白和鈣等一一利用起來,從而形成了魚鱗深加工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