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動物分子遺傳育種學專家,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如果我們國家要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的效率、進一步保證產業鏈的安全,動物育種肯定非常重要。
■我們國家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所以對作物農業一點兒都不敢放松,它有著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但是現在,動物農業變得越來越重要。
■動物農業的GDP超過作物農業,這是國家現代農業發達的重要標志。我想,中國大概不需要15年的時間來實現這個超越。
“怎么理解動物農業的重要性?在發達國家,動物農業是農業的主體。”8月25日,在中國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大樓的辦公室里,李寧院士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李寧說,目前我國農業還處于發展中國家的水平,所以作物農業占的比重很大。“但是今后,動物農業的GDP將會超過作物農業”。
要突破只重視作物農業的狹隘認識
農業GDP主要包括動物、農作物、蔬菜、林業等的產值。李寧告訴記者,發達國家動物農業的產值約占整個農業GDP的55%,荷蘭、以色列等國家則高達80%~90%。我國動物農業產值約占整個農業GDP的34%,作物農業則為46%~47%,兩者相差10多個百分點。
“這是因為我們國家的農業還處于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所以高度重視作物農業,而且這種形勢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李寧解釋說,這也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要經歷的過程。
更為深層的因素是并不遙遠的歷史慘痛記憶。我們國家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所以對作物農業一點兒都不敢放松,它有著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
雖然在統計數據上動物農業所占比重低于作物農業,但是,由于動物農業提供的是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肉蛋奶的充分供應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營養水平以及身體素質。另一方面,直接導致了城市人均糧食消費量的下降。
“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北京市人均口糧是160公斤,現在人均消費的糧食一年約50公斤,而豬肉的消費量一年就超過50公斤。”李寧說,省出的110公斤糧食主要歸功于動物農業。
“從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看,動物農業才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上來了,不可能再回到一年160公斤口糧,一月吃一次肉的年代。”李寧表示。
口糧消費下降,肉蛋奶的消費需求上升,這是我國農業轉型的明顯征象和實質轉變。李寧認為,處于農業轉型進程中的中國一定要突破只重視作物農業的狹隘認識。
動物育種進展非常快
李寧說,我國動物農業發展得很快。跟1997年相比,肉的產量翻了一倍,奶的產量大約提高了近30倍,雞蛋的產量也提高了將近一半。
“主要原因有兩個,”李寧解釋說,“一是有市場需求,老百姓都想吃得好一點;二是動物農業從一開始就走了市場經濟的道路。這個領域的企業90%以上都是民營企業,有國營色彩的企業遠遠低于10%!”
但是過分市場化的結果是,我國動物品種主要依賴于進口——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其中,奶牛依賴程度達100%,豬、雞接近90%!這意味著動物農業整個產業鏈的源頭——品種嚴重依賴于國際市場。
李寧分析說,事實上我國可以擺脫這種局面。他認為,我國在動物育種方面存在很大優勢:我們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如果能自主培育出新的品種,在國內不愁銷路。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的遺傳資源非常豐富,有非常多的地方品種。“這些地方品種適應能力、抗病能力、生存能力都很強,而國外的品種對環境要求很敏感,容易得病,一死就一堆”。
他介紹說,轉基因生物育種重大專項啟動以后,短短兩年時間中,我國動物育種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例如用生物育種技術培育的奶牛。 “我們培育了人乳化的牛奶,就是把人類母乳里邊幾種重要的蛋白轉移到牛里邊去,使得牛奶的蛋白含量得到顯著提高,同時改善了牛奶的品質。”
他透露說,利用上述技術培育的奶牛目前已經到了生產試驗階段,離安全證書只有一步之遙,而安全證書是最后一個階段。
“這是我們國家轉基因動物研究項目中進展得最快的,只有我們這項研究進入了生產試驗階段。”李寧說。
此外,抗口蹄疫、豬瘟等抗病的轉基因豬也已誕生,提高羊毛產量和質量的轉基因羊的研究也有很大的進展。轉基因重大專項啟動后,短短兩年時間,先后有幾十種轉基因動物出生。
李寧表示,目前我國轉基因動物研究水平接近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
盡管動物育種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我國動物農業品種還嚴重依賴于國際市場。李寧分析說,在動物農業產業鏈的源頭上,我們幾乎沒有掌控的能力。
另一方面,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動物農業研究成果的轉化能力大約落后10年時間,至于整個產業化的水平,則尚有20年的差距。
“如果我們國家要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的效率、進一步保證產業鏈的安全,動物育種肯定非常重要。”李寧表示。他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大投入支持動物生物育種,大力支持一些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但是我國對動物生物育種的投入一貫低下。一個顯著的例子是, 2010年科技部啟動的國家高技術計劃中,投入動物農業的經費僅占總經費的10%。而在轉基因生物育種重大專項中,投入動物農業的經費也只占總經費的20%。
另一方面,我國從事動物育種的企業太少,亟須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李寧認為,如何鼓勵企業進行生物育種、培育企業的創新能力,“是我們國家未來十幾年要做的大文章” 。
“由于動物育種本身難度很大、周期長、投資大、技術要求高,我們國家在過去就放棄了,但現在已經到了必須重視動物育種的重要時刻!”李寧說,“在目前的經濟水平下加大投入,我們國家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放大到整個生物農業發展上,除了重視生物育種,李寧認為還要高度重視生物藥的開發和農業產品的生物加工。“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是,國家要大力提高終端消費市場對生物育種的科學認識”。
展望未來的發展,李寧表示,中國在未來15年之內,動物農業的發展應該超過作物農業。但前提是,現在一定要重視動物育種的發展!
“很難想象,當我們動物農業進入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而我們的品種還依賴于國外市場的話,那動物農業的持續增長恐怕就很難保障了。”李寧的擔憂源于國家目前對動物育種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你回去怎么去呼吁都不過分。”采訪臨近結束時,李寧院士對記者如此表示。(龍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