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指出,各國必須采取全方位有效措施,防止新一輪糧食危機發生。為此,即將在韓國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五次峰會也明確將糧食安全和穩定糧食價格列入議程,凸顯對該問題的重視。
糧食危機不是危言聳聽
最近一段時間,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成為老百姓關心的話題。然而,縱觀全球,大宗商品特別是糧食價格的劇烈波動,絕不僅僅是中國的特有現象,而是已成為世界性的難題和關注焦點。
引發各界對糧食問題關注的,首先是相關產品的價格異常上漲。比如小麥,今年8月份開始,有關產糧大國俄羅斯將實施小麥出口禁令的消息,在國際小麥市場掀起了狂風巨浪。受此刺激,今年8月,國際小麥價格一度出現50多年來最急劇的上漲,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基準軟紅冬小麥期貨一度漲停,觸及23個月來最高位,比6月份上漲80%.時至今日,芝加哥小麥價格仍接近兩年來的高點。在大米市場,由于產米大國泰國、美國等相繼出現減產,國際大米價格近期上漲壓力很大。不少專家預測,未來幾個月,國際米價很可能再創新高。
不單是小麥和大米,其他各類農產品價格也在快速上揚,包括大豆、玉米、蔗糖、燕麥等。有市場人士注意到,如果看整體的漲幅,農產品價格這輪上漲勢頭僅次于2007年至2008年的糧食危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農作物前景及糧食形勢》報告說,自今年7月以來,國際小麥價格飆升60%-80%,玉米價格上漲約40%.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上,聯合國大學世界發展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托尼·阿狄森指出,當前,人類社會正在遭遇包括金融危機、氣候危機和糧食危機在內的“三重危機”沖擊。首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市場需求疲軟,出口價格削減,私人金融流動減少;第二,目前氣候變化仍在加劇,溫室氣體持續增加,并伴隨著氣溫和海平面上升,其嚴峻性超過了以往預計;第三,受全球糧食價格上升的影響,營養不良和饑餓問題正在抬頭。“三重危機”相互疊加、相互影響,令全球經濟正在經歷深刻變化,并可能帶來嚴重沖擊。
“糧食危機的幽靈再次來襲!”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的一篇社論驚嘆。文章認為,糧食過剩的時代已經終結,至于最近幾個月糧食價格的動蕩會否成為一種常態,這將取決于政策制定者如何應對。
作為糧食市場最重要的供應商和消費者之一,美國最近的一則警告也格外引人關注。美國農業部10月份宣布,大幅下調對糧食產量的預測,并警告稱,玉米和大麥庫存將“大幅下降”,其中美國玉米庫存將達到14年低點。
這樣的警告讓不少人擔心,兩年前的糧食危機可能重演,當時農產品價格曾觸及創紀錄高位,不少發展中國家因此出現經濟和社會動蕩。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高級經濟學家阿巴斯安指出,美國農業部對糧食產量預測的修正,顯示出當前全球糧食供應狀況非常脆弱。
多種因素推高糧食價格
糧食問題重要性的提升,從近期的一項重大收購案也可看出端倪。澳大利亞礦業巨頭斥資390億美元敵意收購加拿大鉀肥公司,這一看似普通的收購卻引發軒然大波,時至今日仍未有定論。不僅加拿大方面遲遲不愿“放手”,更不時有其他國家的潛在競購者浮出。
為什么區區一樁鉀肥并購案有如此大的影響力?說到底還是因為糧食。隨著廣大新興經濟體和中產階層的崛起,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再局限于米飯和小麥這些傳統主食,對肉類和乳類等蛋白質的需求大幅增加,對用作牲畜飼料的谷物需求也隨之迅速增加,這就使得化肥成為一種備受追捧的戰略資源。
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既有供需基本面的因素,也有資金面的因素,特別是在當前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背景之下。
從供需層面來看,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的繼續提高,對糧食的需求持續上升。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預測,從現在起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30億,而全球糧食需求將增長70%.
與需求緊密相關的是糧食的供應。今年以來,全球各地陸續發生各種自然災害,這給糧食產量和出口帶來重大影響。比如,俄羅斯之所以限制小麥出口,根本原因就是該國的旱災和火災,由此導致俄羅斯半數小麥絕收,無奈之下,俄方決定先“自保”.而在大米的主要出口國泰國和巴基斯坦,嚴重的洪澇災害則讓大米收成驟降,極大地影響了出口。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指出,全球農業每年亟須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投資,用來提高糧食產量并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該機構指出,現有的和預測可用的資金遠遠不足以應對農業面臨的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挑戰。
撇開基本面因素,過度的投機炒作行為也是推高糧價的一大推手,而美聯儲和日本央行等實施的量化寬松和印鈔策略,則扮演了“幫兇”的角色。
美國百利金融集團農產品期貨分析師漢納根日前指出,基金在期貨市場的投機炒作行為是今年國際糧價飆升的重要推手。他說,大量資金進入農產品期貨市場進行投機,推動了今年國際糧價迅猛上漲。在今年6月至8月的一波小麥價格暴漲中,對沖基金等大型機構大肆做多小麥,平均每周買入量超過1萬手。
而給投機者提供廉價“子彈”的,正是美聯儲和日本央行等。美國和日本的利率都接近于零,歐元區利率也在歷史低點,不僅如此,資產負債表已超過2萬億美元的美聯儲還推出了新一輪量化寬松措施,向金融體系“撒錢”.大量廉價資金瘋狂炒作股票和大宗商品等風險資產,比如,一項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指數近期已升至兩年高點。
與美國的量化寬松密切相關的還有美元走勢,由于美國的印鈔策略以及由此引發的高風險偏好,美元指數過去三、四個月持續走低。由于大宗商品大多以美元定價,美元的疲軟也推動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走高。
推動糧食價格走高的還有一個潛在因素是,在油價高企的背景下,各國都在加大對生物燃料的開發,由此也使得相當面積的土地被用來生產生物燃料作物,進而影響到了傳統糧食作物的種植和產量。
G20將探討穩定糧價問題
各國政府日益意識到,糧食安全絕不僅僅是一個狹隘的農業或是社會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在當前世界經濟仍在艱難復蘇的大環境下,如何未雨綢繆、避免糧食危機重演顯得尤為重要。
專家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日前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是全球經濟的失衡,而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從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上世紀70年代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經驗看,這種調整有可能維持十幾年時間。
李揚認為,全球經濟失衡首先是發達國家的原因,即發達國家幾十年來的過度消費、過度服務業化等造成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化國家之間的不正常經濟關系。全球經濟的恢復,必須糾正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等全球經濟的調整基本完成后,全球經濟才能回到正常軌道。分析人士認為,全球經濟遲遲難以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當前的糧食安全隱患。
令人欣慰的是,糧食安全已開始受到全球各國的重視,在G20這樣的高級別對話中,糧食問題也開始占據重要地位。即將在韓國首爾召開的G20領導人第五次峰會,將商討關于穩定糧食價格的問題。
在之前的匹茲堡和多倫多峰會上,G20已重點探討了穩定糧食價格的方案。據悉,G20首爾峰會將進一步就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據韓國方面介紹,G20為了提高農業產量,已經組建了在基礎設施方面可提供支援的基金,這次的首爾峰會將會深入討論具體如何運用基金,以及如何穩定糧食價格等問題。
美國、加拿大和韓國三個G20成員日前向G20發出倡議,呼吁各國增加對一只世界銀行管理的基金的捐款,以幫助窮國實現糧食安全。該基金名為“全球農業和糧食安全計劃”,主要是為應對世界范圍內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而成立的。(盧曉平 朱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