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的CPI漲幅中,單單豬價就“貢獻”了1.46個百分點,難怪很多人說,要控制住物價,首先得穩住這只豬。然而,政府并不打算出手打壓豬價,這樣的表態可能讓不少消費者感到失望,但我認為這恰恰體現了一種調控理性,難能可貴。
2009年至2010年豬價畸低,養殖戶虧本,投資者逃離,生豬養殖量銳減。只不過,當豬價暴跌之時,所引起的社會反響遠不如豬價暴漲那樣大,城里的消費者享受著廉價豬肉而渾然不知鄉下養殖戶的艱難。
在某種意義上,此輪的豬價暴漲,早在4年之前就已經埋下伏筆,4年以來,豬價經歷了暴漲―暴跌―暴漲的循環。個中教訓是深刻的:以行政手段干預豬價,不管初衷多么良好,但都會干擾正常的市場規律和秩序;雖然能夠取得一時之效,但結果必然是豬價暴漲暴跌,要么“豬賤傷農”,要么“豬貴傷(市)民”。實際上,養豬行業市場化充分,豬肉供求以及豬肉價格,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完全可以調節,不需要政府過多操心。當市場供小于求、價格上漲之時,自然會刺激生豬養殖,無須“有形之手”干預,供給也會逐漸擴大,價格逐步回落。雖然這個過程相對緩慢,但會少留后遺癥,避免暴跌,進而避免暴漲。
所以,目前豬價畸高而不強行打壓之,可以說是吸取過往教訓的理性選擇,是尊重市場規律的體現,也是讓豬價走出暴漲暴跌怪圈的開始。
這種調控理性是難能可貴的,因為,CPI連續數月攀升,實現全年CPI上漲4%的調控目標越發顯得困難,當此之時,我想有關部門也承受著很大壓力,也有打壓豬價的沖動,況且打壓豬價符合消費者的意愿,本可順水推舟。但是,有關部門管住了自己的沖動,沒有拿“民意”當大旗,沒有為了CPI數字政績而強行出手,而是恪守權力邊界,尊重市場規律,忍一時之痛,以期換來長遠的豬價平穩,這種不急功近利、不該出手時堅決不出手的成熟態度尤其值得稱贊。要知道,養殖戶的利益得不到保證,消費者要想一直吃到便宜的豬肉,顯然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