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產業集中度
《規劃》中提出要提升高產能及大企業的數量。未來5年,年產5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集團要由目前的30家增至50家,其飼料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達50%以上。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卓創資訊飼料分析師楊勛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如此以來便有助于減少企業的惡性競爭,避免飼料價格出現大起大落,同時通過飼企整合可以降低原料成本,增加資金利用率。這樣做還可以合理分配飼料產能,同時也有利于政府部門加強監管。”
“這樣做也有一定的弊端”,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杰凝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集中度越高,則壟斷色彩越濃,幾大公司串謀犧牲消費者的利益進而賺取巨額利潤的可行性增強,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競爭。”
鼓勵兼并重組
《規劃》強調,“鼓勵飼料企業采取兼并重組、產業聯盟等形式進行整合融合,提高行業集中度。”
據了解,我國飼料行業總體上仍處于轉型提升階段,全國飼料生產企業超過1萬家,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市場無序競爭等問題突出。2010年,全國年產5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30家,飼料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2%。
楊勛認為,從短期來看,原本存在的飼料龍頭企業將有機會擴大生產規模蠶食市場份額,但是從最終結果來看受益方將是廣大養殖農戶。“飼料行業整合有助于統一市場上產品規格與質量,同時有助于養殖戶在出現因飼料品質問題導致損失的情況時追究企業責任,在宏觀環境或市場震蕩時增加行業抗風險能力。”
“從另一方面看,這樣做短期內必然導致部分中小飼企破產重組,增加失業人數以及不穩定因素,同時重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難以預料,增加合并難度,又因為整合過程需要一定時間協調生產,或將影響到短期內的飼料供應。”楊勛說道。
開拓海外新作物種植地
我國飼料品種中,豆粕生產主要依靠進口大豆,2010年進口大豆5480萬噸,對進口的依存度達75%。飼用玉米用量已超過1.1億噸,占國內玉米年產量的64%,玉米供應日趨緊張。鑒于上述情況,《規劃》指出,隨著養殖業和飼料工業的持續發展,大宗飼料原料的供求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飼料原料價格不斷上漲、波動更加頻繁是必然趨勢。
楊勛認為,由于國內經濟水平提高,肉用禽畜需求量必然會上升,政府通過鼓勵飼企延伸產業鏈,以及到國外投資辦廠等方式來尋求途徑以彌補目前市場上越來越大的需求缺口。通過鼓勵飼企在其他國家租借土地,生產糧食作物,達到一定規模后緩解國內需求,從而穩定物價。但是短期來看玉米豆粕等作物供應缺口將持續存在,但是國家可以通過措施緩解物價上漲以及減小波動幅度。
實現飼料添加劑國內生產
此次《規劃》中還提出“主要飼料添加劑品種全部實現國內生產”。
宋杰凝認為,要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這一目標難度較大。“生產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仍然是目前飼料添加劑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若是目前這種狀態則必然難以適應飼料工業的未來發展需要,再加上我國飼料添加劑產品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之間仍然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實現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