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習慣于把體重小于15千克這個階段的豬稱為乳豬,此階段使用的飼料稱為乳豬料。隨著養豬水平的提高、飼料工業加速發展及規模式豬場快速發展,養豬發達地區市場上已將乳豬料細分為2個階段,即高檔乳豬料(也稱為教槽料)和一般乳豬料。通常認為,教槽料是指豬出生5天后開始補料時至斷奶后10天內所使用的飼料。一般乳豬料指仔豬斷奶10天后至15千克時使用的飼料。
1品制控制
目前在乳豬料使用上也出現了實際問題。使用教槽料后轉為一般乳豬料后1星期內,仔豬會出現采食量降低、生長停滯、腹瀉增加的情況,要處理好一般乳豬料與高檔乳豬料的銜接問題,不要將一般乳豬料與高檔乳豬料的檔次拉得太大。有許多高檔乳豬料解決了腹瀉、弱仔及采食量問題,但生長速度不夠理想,飼料報酬也不夠理想,所以增重成本很高。由于許多教槽料使用高劑量藥物添加劑從控制腹瀉,導致乳豬在不用教槽料,轉用一般乳豬料甚至到使用小豬料時,生長速度都比較緩慢,使教槽料的優勢消失殆盡。
當前,質量好的、過關的教槽料標準應當是在正常的飼養條件下,正常瘦肉型品種仔豬21天斷奶,斷奶后3天,采食量及生長速度應恢復到斷奶前的水平;自斷奶日起,10天內營養性腹瀉率低于21%,飼料轉化率為1.2左右,日均增重280克左右,采食量日均為330克左右;以目前原料成本計,飼料成本不高于5500元/噸。好的、過關的一般乳豬料產品標準應是接教槽料后,采食量繼續增加,生長速度繼續增加,腹瀉率不增加;到42天齡時體重達到15千克,飼料報酬為1.5左右;以目前原料成本計,飼料成本不高于4500元/噸。
品質控制和加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仍有許多飼料企業不重視。有質量好的原料,而沒有品質控制和加工技術做保證,依然制不出好的乳豬料產品。配方、原料、品控、加工緊密地結合,才能生產出質量好的產品。國家飼料產品配制執行的6項指標,飼料廠的化驗室一定要自己做到,其他關鍵性指標,也需定期送檢相關單位。其實花較少經費、時間,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使用產于某地的硫酸鋅,其重金屬含量超標否,送檢1次就可以,只需在改變供貨渠道時,再去送檢即可。
2加工要點
為制作質量好乳豬料,最好還能自己單位可檢測淀粉糊化率、可溶解性蛋白、魚粉新鮮度、過氧化值及部分衛生指標,如沙門氏菌等重要指標。
乳豬料的品質控制和加工與其他豬料大都相同,沒有多少特殊性,只是使用了些熱敏性原料,特別要注意控制制粒溫度、調質時間。調質溫度對淀粉糊化有很大影響。據報道,調質溫度與糊化度之間存在負相關,制粒機進機粉料和出機顆粒料溫度相差越大,糊化度越高。
乳豬料粒料不能制做得太硬,太硬嚴重影響適口性。出于對乳豬消化道的生理特點及飼料消化率的考慮,要求淀粉糊化度高些,因此需要通過其他方法來適當降低乳豬料的硬度。由此,選擇合適的壓縮比環模就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來講,制粒環模壓縮比為6-8即可。若膨化原料用得多,壓縮比為3就可以,這樣制做出來的料松脆,只是粉率偏高些。
膨化后的玉米、大豆經過粉碎后,顆粒大小一般不存在問題。從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顆粒在400-600微米是合適的。
若制做粉料,要注意混合均勻性。據報道,當仔豬飼料混合均勻度變異系數從106.5%降至28.4%時,平均日增重提高41%,飼料利用率提高18.52%,采食量提高18.33%。因此,斷奶仔豬飼料混合時間應達到4-6分鐘,其變異系數按照我國配合飼料標準要求不大于10%,以保證飼料充分混合,營養成分分布均勻。所以,最好采取2次粉碎工藝(配好混勻后,再粉碎1次),這樣,產品外表似單一原料制做的,也會更加均勻。
顆粒的糊化率對動物生產性能有著巨大的影響。據報道,提高糊化率5%-10%,可使動物生產性能提高3%-5%,對乳豬料也有相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