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質量控制 » 正文

五大特點詮釋未來的中國飼料業發展態勢

  作者: 來源: 日期:2012-03-14  

  進入21世紀,在經歷了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時期之后,中國飼料工業的行業大整合也逐步拉開了帷幕。目前全國共有11,000多家飼料加工企業,年產量低于5萬噸的中小型企業占70%以上;種植業發展不穩定,飼料原料供應全面告急,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逐年遞增;飼料科技領域創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少,知名品牌缺乏等等。這些問題都昭示著中國飼料工業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在觀察、研究中國飼料工業近20年發展歷程的基礎上,上海益農信息飼料研究部認為,10年甚至更遠之后的中國飼料工業將主要呈現五大主要特點

  一、飼料行業將采取繼續自建或收購兼并的方式來完成行業整合

  2001年開始,中國的養殖市場和飼料加工市場出現階段性相對飽和的跡象越來越明顯,畜禽產品價格調整的周期越來越短,之前一個良性發展周期跨越4-5年的現象逐步消失,時間縮短到1-2年甚至更短。市場不斷動蕩,飼料加工及養殖業的單位經營利潤越來越薄,逼迫部分飼料加工企業及養殖企業開始主動退出市場,或被大型企業兼并重組。整個行業面臨整合重組的事實逐步呈現出來。

  2005年,以山東六和集團被四川南方新希望集團控股兼并為標志,中國飼料產業整合的帷幕正式拉開了。此后,南方新希望集團對陜西石羊集團、山西大象集團等地方大型飼料企業相繼“開炮”。典型的代表性事件還包括四川通威集團等對廣東湛江粵華水產飼料公司的收購、新疆天康集團對河南宏展飼料集團的收購。這些預示著中國飼料加工業的整合已經真正開始。

  與此同時,部分飼料集團公司則通過加速擴建的方式來建立自己的陣營,如上海東方希望集團、湖南唐人神集團等,他們主要以不斷建立新廠的方式,對全國主要養殖地區的飼料加工市場實行密集開發。這些大型集團公司經營管理經驗豐富、飼料加工技術先進,資金實力雄厚,市場網絡開發能力強,占領市場的推進速度非常快,一旦建廠,當地周邊的一些小企業很快就不得不關門歇業。

  根據統計,到2005年末,中國實際在產的飼料加工企業共15,000家左右,2007-2008年,2,700多家飼料加工企業從我們的實際在產企業統計表中消失;2009年,被抹去的飼料加工企業又增加了1,700多家,全國實際在產的飼料企業減少到11,000家左右,這個數字還包括了新建的飼料企業和雖然仍然登記在冊但事實上已經停產的企業。事實非常鮮明地說明,中國飼料加工業的整合,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國。預計2015年全國實際在產的飼料加工企業在8,000家左右,而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變成6,000家左右。

  二、產業一條龍經營將逐步成為飼料加工行業拓展市場的主流模式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正大集團將肉雞育種孵化與飼料生產、養殖、屠宰及深加工為一體的企業經營模式搬到中國來以后,農牧業產業經營一條龍模式在中國就開始被不斷復制。在家禽、生豬及奶牛、水產養殖業先后誕生了山東六和集團、湖南唐人神集團等一大批農牧業經營一體化的代表性企業。到今天為止,一條龍經營模式已經成為部分具備雄厚資金實力的飼料加工企業成功拓展贏利面的主要選擇。

  與此同時,一種松散型的一條龍經營模式也在中國的農牧業領域誕生,即所謂的“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市場”模式,這也是訂單式生產合作的一種新模式。由企業提供畜禽種苗、配套的飼料以及管理與技術支持,多家養殖戶聯合出資成立養殖小區,企業對成品生豬、家禽及水產品進行回收加工的松散型一條龍經營模式。這種經營模式,作為以飼料生產為主業的企業來說,既可以保證飼料銷路的穩定,又同時實現了經營領域向畜禽水產品育種育苗及深加工的延伸,可謂一舉多得。

  未來,資金實力強大的集團公司將更多地選擇依靠自身實力從事“育種育苗—飼料—養殖—畜禽水產品屠宰深加工”為一體的經營模式,而絕大多數中型及小型飼料企業由于受資金限制,將更多地采取聯合育種育苗企業、養殖企業或養殖戶、畜禽水產品深加工企業,共同組成松散型的非產權形式的一條龍經營合作社的模式來完成。

  三、養殖模式變化成為調整飼料品種結構的主要動力

  在中國飼料加工業起步發展之初,根據當時養殖模式及原料供應結構特點,中國的飼料生產企業一開始就開發出全價料、濃縮料和預混料三大細分品種,以滿足不同規模養殖戶的需求。不過,從長遠的角度看,隨著大宗原料價格高企以及散養戶大批退出市場,預混料和濃縮料最終將從市場上消失,全價料將是唯一保留下來的品種。

  較長時間以來,畜禽散養均是中國最主要的養殖模式,規模化的生豬養殖場和家禽、水產養殖場則很少。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的生豬規模養殖場的比重低于20%、蛋雞蛋鴨規模養殖場比重不到40%、肉雞肉鴨規模養殖場的比重不到30%,而投放飼料進行水產養殖的比重連10%都不到。散養戶的大量存在,以及農村豐富的能量飼料原料的存在,決定了濃縮料比重高達30%左右,以滿足大量散養戶自配料的需求。

  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的畜禽養殖規模化進程首先在蛋雞養殖領域快速推進。九十年代末,規模場比重已經達到67%左右,2005年中國的蛋禽規模化養殖的比重已經接近84%。但2005年全國規模化生豬養殖的比重僅占37%,肉禽規模化比重為49%,仍然偏低。因此,截至2005年,中國濃縮料的比重仍占總產量比重的23.42%。

  真正的變革是從2007年開始的。在經歷了2006年養殖市場大虧損之后,大量生豬及家禽養殖戶都出現了經營虧損,散養戶紛紛退出市場。2007年飼料原料價格暴漲,養殖成本大幅增加,絕大多數散養戶已經無力重新進入養殖市場。因此,從2007年開始,中國濃縮料市場開始明顯萎縮。2008-2010年,中國養殖市場的經營效益又連續下滑,虧損的風險越來越大,濃縮料自配市場,既失去了需求主體,又喪失了成本優勢。因此,2009年末中國生豬規模養殖場的比重已經上升至79%,肉禽規模養殖場比重上升至64%,蛋禽規模養殖場比重達到83%。中國濃縮飼料比重則下降至20.25%。

  未來數年,隨著中國養殖規模化進程不斷推進,大宗原料行情高位運行以及中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力度越來越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國飼料品種結構調整的步伐只會越來越快,濃縮料將最終從中國的飼料品種中消失,而預混料存在的時間則相對要長,但也逃避不了這樣的命運。

  四、主要飼料原料供應短缺的事實無法回避

  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積的減少、灌溉用水緊缺以及自然災害的增多,中國主要的飼料用原料供應能力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原料短缺已經成為困擾行業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統計表明,到2010年止,中國的飼用豆粕接近80%由進口大豆來提供,進口魚粉早在2000年就占到總需求的80%以上;飼用菜粕和棉粕的年度理論需求量在1500萬噸左右,但自產數量卻不足1000萬噸,500萬噸左右的缺口不得不用豆粕來替代;飼用玉米的年度需求量逐步逼近9500萬噸,加上不斷增長的玉米深加工需求,中國的玉米供應已經逼近紅色警戒點,而國產玉米的實際年度產量到1.5億噸已經是極限,面臨著全面進口和正式推廣轉基因種植的艱難抉擇,未來兩三年,中國大量進口玉米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其余諸如小麥、麩皮、次粉、DDGS等非常規原料的供應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五、飼料生產企業將逐步演化成養殖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

  縱觀中國飼料加工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飼料加工市場逐步發展壯大和成熟的過程,也是飼料加工行業利潤逐年下降的過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飼料加工業處于“暴利”階段,平均加工利潤大都在16%以上;九十年代,平均利潤下降到8%-12%左右;從2001年開始,飼料市場開始劇烈震蕩,加工利潤進一步降低,到2005年行業平均利潤下降到4%-6%;2006年全國養殖市場大虧損,飼料需求量下降,2007年飼料原料價格又出現暴漲,全國飼料加工企業的平均利潤進一步下降到3%以下,大多數飼料加工企業不得不依靠飼料產銷量的增長來拉動利潤的增長。

  從長遠來看,無論是飼料企業選擇以產業鏈模式發展,還是與畜禽水產育種企業、養殖企業以及畜禽水產品深加工企業實行松散型的非產權式聯合經營,飼料加工環節的利潤都將維持在1-3%甚至更低的水平。加上訂單式生產聯合模式的出現,飼料加工企業將逐步成為養殖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再沒有機會在整個產業鏈中扮演主角,這是農牧業產業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