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疫情過后常出現的問題和防范措施
去冬今春以來,我國許多地區出現了豬口蹄疫疾病,有些地區還比較嚴重,呈現地方性流行。近期,疫情在多數地區呈減少趨勢,有的地區已趨于平息。但疫情過后新的問題相繼出現,所以,絕不可以掉以輕心,要嚴防疫情過后的繼發性疾病,以便及時提高豬群的健康水平,維持正常生產。
一、疫情過后常出現的問題
口蹄疫疾病過后的康復豬群,由于疾病本身的危害及疾病過程中的應激,使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低下,稍有不慎,其它疾病就會隨之而來。
1、警惕各種細菌的繼發感染
疫情過后常見的疾病有:副豬嗜血桿菌病、鏈球菌病、傳染性胸膜肺炎、細菌性腹瀉、附紅細胞體病、肢蹄化膿性疾病等。
得過口蹄疫疾病的康復豬,因蹄部等部位破潰留有傷口,傷口使皮膚的保護功能、對病源的屏障作用受到破壞。所以,豬舍環境中的各種細菌,如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化膿棒狀桿菌等各種細菌會通過傷口侵入機體,長驅直入,引起繼發感染,出現各種感染性疾病。
口蹄疫疾病過后的康復豬,由于在發病過程中機體的應激反應,以及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消耗了機體的儲備力量,如巨噬細胞、嗜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等各種免疫相關細胞及各種細胞因子,因此造成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下降,使體內的常在細菌,如大腸桿菌、巴氏桿菌、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等細菌乘機繁殖而引發各種細菌性疾病。另外,平時處于休眠狀態的附紅細胞體也會重新活動、增殖,從而導致豬發病。
2、警惕高熱綜合征的卷土重來
藍耳病病毒、圓環病毒等在豬場內普遍存在,當豬舍環境適宜、豬群免疫力強時,不表現癥狀,呈現帶毒狀態。但在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低下時,體內的病毒就會乘機繁殖而發病。因為口蹄疫疾病的流行,降低了機體免疫力,特別是隨著高溫季節的臨近,豬群的熱應激也會降低免疫力,使豬場的防病形勢更加嚴峻。此時,如果預防措施不到位,病毒就會增殖,從而引發病毒性疾病,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病毒病本身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藍耳病與圓環病毒病都是典型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會進一步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使免疫功能進一步降低,造成惡性循環,導致體內的一些常在性細菌乘機繁殖,環境中的病源也會乘虛而入,結果引起嚴重的混合感染與繼發感染,導致高熱綜合征的卷土重來。
二、疫情過后的防范措施
為防止疫情過后各種繼發性疾病的發生,必須采取綜合性的預防保健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必要的保健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措施
口蹄疫疾病康復豬的保健要以促進體質的恢復,提高機體免疫力及抗病能力為核心,配合抗菌及控制病毒的增殖,達到健康養豬的目的。所以,首先要考慮使用增強免疫力、解除免疫抑制、增強體質的“佳免”、“倍加康”。
在抗生素的選擇上,因為多年來濫用抗生素的現象普遍存在,多數抗生素耐藥性明顯,如果選擇不當,不僅達不到預防的效果,反而會損傷肝腎等器官的功能,降低機體的免疫力。所以,要選擇高效低毒、無耐藥性、對胃腸道無刺激性的抗生素,如:“20%替米考星預混劑”等。在控制病毒增殖上可選用細胞因子與中藥結合的“扶正解毒散”。
2、創造良好的環境至關重要
從豬病的流行規律看,每年的6、7、8高溫季節(南方早一些,北方晚一些)是疾病的高發季節;每年秋冬季節(一般在11月前后)、早春季節(一般在3月份前后),由于氣溫變化明顯,溫差比較大,也是各種疾病的高發季節。由此可見,疫病的流行有一定的規律,基本上每年三次,這充分說明外界環境對豬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也就是說,改善豬舍小環境非常重要,特別是疫情過后、高溫季節的臨近,更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各豬場,特別是豬舍環境較差的豬場要降低飼養密度,適當減少飼養量,加強通風換氣;要保證各類豬舍內溫度適宜;濕度應維持在50-70%之間,高溫、高濕地區更應該注意溫濕度的調解;有害氣體濃度不可超標,氨氣濃度保持在10ppm以下,二氧化碳濃度在1000ppm以下;口蹄疫疾病過后,因蹄部的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豬舍地面要保持干燥、清潔、平整,避免縫隙及潮濕,注意消毒和衛生,保護好蹄部不出現繼發感染;做到每天都要到豬舍體驗一下環境,記住:人舒服了豬就舒服!
3、營養平衡必不可少
對于口蹄疫疾病后的康復豬,充足的營養供應對于病后豬體質的恢復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高能量、高蛋白不一定就是好的飼料,關鍵是營養平衡,特別是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的足量供給,才是提高免疫力、促進病后豬體質恢復的關鍵所在。科學的方法是飼料搭配合理。
總而言之,豬口蹄疫疫情過后千萬不可麻痹大意,要預見到下一步面臨的問題,提前預防,加強對豬場的管理,做好必要的保健,全面抓好生物安全工作,避免其它繼發性疾病等一系列問題的發生,保證豬場生產的順利進行。
(九鼎集團獸藥分公司/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