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養豬業界的專家、企業家和相關政府部門人士齊聚北京,就當前國內養豬環境控制的主要措施進行了專題座談,深入探討當前國內養豬環境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養豬業造成的影響。大家一致提議要優化改良國內養豬環境,提高養豬業效益,結合國內外先進技術,牢牢把好養殖環境的第一道關卡。
近二十多年來,我國養豬業蓬勃發展,大量規模化養豬場不斷出現,使養豬業向優質高效方向發展。隨著我國養豬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特征越來越突出,養豬場的環境控制問題就越發重要,甚至已成為生豬養殖成敗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現階段,豬價處于下滑態勢,業界更需關注環境控制對生豬生產品質和效益的影響。
引入新觀念是當務之急
新時期我國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養豬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養出更好更優質的豬,成為廣大生豬生產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新技術、新科技的應用將會在今后的生豬養殖環境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何偉勇指出,大中規模豬場的出現將逐步淘汰散養農戶,但隨著養殖集團化的初步顯現,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由此必將引發豬群疾病防治措施的變革。他說,當前豬的呼吸道疾病已成為困擾養豬業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統計,生豬養殖規模的大小與豬的肺部病變率(屠宰時)成正比,生豬養殖規模小于100頭時是8%,大于300頭時為23%。舒適的養殖環境可以減少豬的呼吸道和胃腸黏膜的損害,畜舍環境適宜的溫度、濕度更有利于家畜的生長。因此,在環境控制方面,要不斷完善傳統方法,更新觀念,開發新方法。
當前我國養豬業的主要問題是豬糧比價的大起大落,其主要原因是母豬數量的波動,從而間接影響到仔豬的數量。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王林云指出,目前,豬病是廣大養殖場(戶)最為頭疼的問題,特別是病毒性疾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農民害怕養豬,導致豬價大起大落。
王林云教授說,豬患病導致死亡與豬場的內、外環境都有關系。豬舍內環境需要加強管理和有效消毒,控制病原菌滋生的傳染源,切斷其傳播途徑,才能有效控制疫病的傳播。而外環境中活畜(生豬)的大流動是造成病毒性傳染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才能控制全國的豬病毒性疾病。他建議,應改變生豬飼養與豬肉流通格局,提倡“集中屠宰,就近屠宰”,改活豬流通為豬肉流通;設立“肉類批發市場”和“肉類批發市場工商物價管理所”;建立集中處理的病死畜禽化制廠;分地區、分階段控制豬的病毒性疾病;提高每頭母豬年出欄仔豬數,減少母豬飼養數量;擴大生豬直報網點;鼓勵建立“養豬企業+大戶”的養豬集團或專業合作社,實行在集團內封閉飼養。
用新技術提升效益和品質
在畜牧生產中,品種、飼料、防疫和環境是決定生產水平高低的四個主要因素,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和制約。當品種、飼料、防疫問題基本解決后,環境將起決定性作用,但環境往往被忽視。
“養殖者如何選擇適合的畜禽養殖環境改良產品,將直接影響養殖場(戶)的經濟效益。”北京斛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丁一說,當前,干粉類畜禽養殖消毒產品在國外應用了30多年,基本摒棄用液體為家畜消毒。在“養豬王國”丹麥,豬場健康狀態呈良性循環,養殖環境的有效控制是主要理念之一,通過礦物質的綜合效應保持良好的環境,增加養殖效益。由斛盛開發的畜牧生產環境改良產品“施立安”,正是采用天然礦物質加工成的納米級超微粉復合物,具有超級強大的吸附、除菌殺毒功能,在減少病原微生物、切斷傳播途徑、保持畜禽舍干燥、凈化空氣等方面有出色表現。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陳偉然說,歐美國家在控制養豬環境的新理念方面超越中國。畜牧生產企業要能控制好動物的生長環境,破壞病原微生物的生存條件和傳播途徑,那么動物就會生活得舒適,疫病自然就會減少;疫病減少,就可以減少用藥,動物自身免疫力就會提高,生產效益就會提高。
我國養豬業正面臨著由農戶養豬向集約化和產業化轉型的劇烈市場動蕩期,疫病和食品安全正困擾這一產業。如何引導養豬產業實行市場轉型,實施豬病凈化和多點式安全生產,實施無公害、綠色豬肉和品牌戰略,實施養豬環保與農業互動可持續發展戰略,新時期如何將更多更好的新技術應用于養豬業,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將是我們要面臨的全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