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中國豬肉市場的廣大前景和對食品安全的高要求,英國生豬生產商終于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調安全和衛生的英國豬肉即將走上中國餐桌。
在米爾頓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正在加工準備出口到中國的豬肉。本報記者王亞宏/攝
并不是每個英國人都習慣穿著筆挺的制服上班,40多歲的凱文?鮑維斯就是如此,雖然他也穿著深色西裝,扎著一條明顯短于常規尺寸的領帶,腳下卻蹬著一雙長筒套鞋。
作為維昂食品馬爾頓公司的運營經理,鮑維斯已經在這家從事豬肉生產加工的食品公司干了24年。從最基層干起的他雖然已經進入了管理層,但還保留著最淳樸的英格蘭北部工人典型的藍領氣質:樸實無華,且有實干精神。進入車間前,鮑維斯一邊從手指上摘下戒指,一邊解釋說,“我們要保證食品安全和衛生,因此所有飾品都不能帶入工作一線。”
這種強調安全和衛生的英國豬肉即將走上中國人的餐桌。因為根據5月下旬中英兩國達成的一項協議,英國將向中國出口豬肉和種豬。首批有六家英國公司獲得向中國出口豬肉的資格,鮑維斯就職的維昂食品就是其中一家。
食品安全成為敲門磚
進入豬肉處理車間,可并不止摘去飾品這么簡單。
手表和手機一樣都不能帶,不僅如此,不但不能穿皮鞋,而要穿上鮑維斯那樣的長筒套鞋,在入口處還要反復洗手消毒并清洗靴筒和鞋底。然后每個人都要戴上頭套,扣上安全帽,再穿上在外面沒有口袋的白大衣和帆布白色長褲才行——安全和衛生已經貫徹到每個細節。
生豬產品是位于約克郡的維昂食品馬爾頓公司的拳頭產品,這家擁有1000多名雇員的食品公司一直在謀求進入中國市場的綠燈,而現在這家每天有4000頭生豬處理能力的公司就將心愿達成。
目前該公司的生產線上,正在生產將輸往中國市場的豬前肘和豬頸骨等產品。這些豬肉產品被包裝成15公斤一箱的單位,在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中冷凍,其有效期可保存一年。
維昂食品在米爾頓工廠加工的生豬主要來源于當地養殖戶。約克郡是英國傳統的生豬養殖地,這里出產的約克夏豬由于肉質好,生長周期短,是全球有名的生豬種類,中國在二十多年前就引入過這個品種。維昂食品和養殖戶間簽訂的都是長期合同,以保證貨源的質量和供給的穩定。“雖然這是首次和中國做生意,但我們公司建立于1932年,有著豐富的國際業務經驗,目前約10%的產品份額出口海外。”鮑維斯這樣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公司倉庫中有一個儲貨單元上掛著中國國旗,維昂食品公司的銷售經理科林?睿哲維告訴本報記者,這里存放的就是準備運往中國的豬肉產品,這些貨物將在未來3~4周里裝船。“如果一切順利,明年我們將把供應給中國的出貨單元擴展到兩個。”他說。
在供應中國的儲貨單元旁邊,是出口到韓國的儲貨單元。“韓國豬肉出口標準和中國近似。之前還曾向日本出口豬肉。”鮑維斯自信滿滿地說,“英國肉類產品在國際上口碑不錯,因為我們有著嚴格的質檢流程。”
雖然擁有嚴格的質檢保證,但是英國豬肉進入中國市場仍經歷了不少波折。英國豬業協會總裁邁克爾?斯隆稱:“我們從2004年開始嘗試進入中國市場談判,經歷了很長時間,最終達成的協議即便很復雜,但我們能夠理解中國需要保證英國豬肉的質量和安全。”
食品安全成為英國豬肉打開中國市場的敲門磚,斯隆回憶說:“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和中國對口部門談出口豬肉,包括介紹英國食品安全系統,他們對這里設定的滿足中國出口的標準感到滿意。”比如,在豬欄里就對生豬進行檢查,確保它們沒有疾病,屠宰之前還會再次進行檢查,宰殺后進行第三次檢測。這些檢查都需要官方認證,用標記證明肉是徹底健康且安全的。
米爾頓工廠出品的豬肉產品上,都明確標注工廠的標號“2060EC”。這里出品的每一箱肉品標簽都打印這個數字序列號碼,以利于生產溯源。
欲征服中國中產階級的胃
雖然7年多的談判不算短,但在斯隆看來,只要能夠打開中國市場,等待都是值得的。畢竟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消費市場,2010年中國進口豬肉180萬噸,進口量幾乎是世界豬肉市場的三分之一。而且中國人均吃下的豬肉要比英國人多得多,按照調查機構“歐洲檢測”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今年人均消費豬肉37.8公斤,而這個數字在英國僅僅是5.1公斤,這樣的好胃口足以讓每一個生豬生產商眼熱。
對華出售豬肉,是中英雙邊貿易的一個突破。直至去年在英國對華出口商品中,仍能發現車輛、醫療設備、紙漿、藥品等數量增長迅速,尤其是賓利、勞斯萊斯和路虎等車型在華暢銷,中國成為這些商品的最重要市場。照現在看,今年從英國運往中國的貨船船艙里的部分貨物可能由工業品變成豬肉產品,這有潛力成為雙邊貿易中異軍突起的奇葩。
其實把豬肉出口到中國,只是英國蓬勃發展的農業最新的進展之一。英國金融服務業和制造業仍在金融危機后的嚴冬中發抖時,最傳統的農業卻逆勢發力,據英國全國農民聯合會發布的報告顯示,去年英國農業增加值比上一年大漲25%。而且為英國經濟做出約850億英鎊(1英鎊約合9.73元人民幣)貢獻的農業和食品業也成為出口大戶,去年英國食品出口增長11%,食品和飲料成為英國第四大類出口商品。
目前英國經濟連續兩個季度陷入負增長,英國環境部負責農業事務的吉姆?佩斯無疑可以成為“經濟明星”。他稱面對當前快速發展的世界食品市場,英國農業正面臨巨大機會,有望為英國經濟做出更大貢獻。佩斯也希望告訴喜歡舌尖上的享受的中國人,英國不僅有蘇格蘭威士忌和薯片,還有中國人喜歡的高質量豬肉產品。
“中國是全球最廣闊的市場,從時尚產品到食品都是如此。中國迅速增多的中產階級對西方的食品很有胃口。特別是他們的食譜中肉類的比例越來越大,這意味著英國高質量的肉類產品面臨巨大的機遇,這也將會有助于經濟復蘇。”佩斯如是表示。
斯隆則對于英國豬肉征服中國人的味蕾很有信心,他說:“英國豬肉最大特點在于質量上乘,雖然總體規模并不大,但我們有專業的生產商,能夠供應高質量的豬肉。我們認為這完全可以符合中國顧客的口味。”
目前豬肉行業對英國經濟的純貢獻達3億英鎊,斯隆認為英國養豬產業興隆的秘密在于專業的生產商,他們在商業投入方面花了很多年的功夫。“從只有幾頭豬的小生產商,到有六七百頭的大生產商,他們都很專業。他們能快速飼養,保證上乘的質量,因為我們認為在這方面擁有很大的優勢。”
“四分之五”的互補交易
指著流水線上工人正在分割出來的一塊塊豬脊骨,鮑維斯說:“這些都是要出口中國的,對面流水線上分割下來的豬皮也是。”
正如鮑維斯所指,在英國向中國出口的豬肉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豬內臟、豬耳朵、豬皮和豬尾巴等產品。這些部分以往被英國人稱作“四分之五”,即多余出來的一部分,而將“多余部分”輸往中國,對英國的肉類生產商來說則是好生意。“在英國,一些豬身上割下的部分并不受歡迎,而在中國能賣出高價。”英國生豬協會主席斯圖爾特?休斯頓說。
英國一些大型連鎖超市,近年來也出現這些“四分之五”的身影,但售價遠低于肉類。比如英國第二大超市塞恩斯伯里出售的350克裝的豬肝售價為79便士,價格僅是肉類的三分之一,但即便如此也經常出現在打折區。
據英國豬業協會總裁邁克爾?斯隆稱,英國人以前曾經也吃“四分之五”,但后來逐漸不再吃了。“我們知道在一些國家,比如中國,對內臟、尾巴、豬蹄等這些分割下來部分有著良好需求,因此這對于兩國來說都是好機會。”
蘇格蘭放心肉組織市場總監勞倫特?維爾特對這種“市場互補”很滿意。他說:“對蘇格蘭豬肉產業來說,這是一個充分利用每一部分的良機,可以降低浪費和有效回收。”因為這些部位原本只能以較高的成本丟棄,現在銷往中國,理論上可以增加屠宰場和農民的收入,而且應該不會導致英國國內豬肉價格上漲。
中英兩國間簽訂了5000萬英鎊的出口合同,而構成標的的不僅僅是那些英國人棄如敝履,而被中國人奉為珍饈的“四分之五”,也包括一些豬肉,還有一些英國人引以為豪的種豬。
斯圖爾特說,英國種豬的最大特點是肉質優良、生長快、繁殖能力強。“英國的豬只需要3個月就養肥,可以出欄被宰,但中國的豬要用一年,比英國的豬多養260天。另外一頭英國母豬一年可產崽32頭,幾乎是中國本土的豬的兩倍。
種豬銷售商約翰?米爾德正計劃用大型貨機一次性將900頭豬運往中國,這些豬將經過12小時從英國直達目的地。“豬在飛機上會有空間躺下,而且全程都能吃東西和喝水。”約翰說。
這些享受近似“公務艙”待遇的豬自然售價也不低,每頭都要1000英鎊以上。“但這樣的品種,會讓中國同行的養豬成本下降三成。”約翰說。